距离泾县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云岭镇银峰村,是一个非常僻静的村落,在这宁静的青山绿水间却藏有让人心潮涌动的红色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银峰村是新四军老一团政治处和临时医务所所在地,大山深处不仅流传着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抗战故事,更有许许多多抗战烈士们长眠于此。
出生于1939年的王山泉正是沐浴着这样的军民鱼水情长大的,对于抗战烈士,他有着道不尽的深情。
爱国情怀代代传
王山泉生在抗日战争年代,而家乡又是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几乎可是说是与先烈们朝夕相处,很多动人的事迹不仅仅是耳濡目染,更有亲身经历。时过境迁,抗战胜利了,却有一部分新四军战士永远留在了银峰村。
1960年,21岁的王山泉成为南容中心小学的教师,随后又因为教学需要调至银峰小学,并转辗中村完小,几番调动之后,王山泉最终又回到了银峰小学。王山泉回忆道:“其实我当时还是希望能留在银峰的,因为这里有我很重要的‘老朋友\’。”
一个年纪轻轻的教师何来老朋友?王山泉口中的老朋友是指埋葬在银峰村的抗战先烈们。为了缅怀这些先烈,王山泉每年清明、冬至、春节总会抽空前去祭扫他们的坟墓,这一扫就扫了52年。在任教期间,王山泉不仅把自己有关抗战的记忆教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带领他们一起走进深山,走到烈士的墓前,向孩子们传述爱国情怀。王山泉说:“村子里60岁以下的都是我的学生,都知道银峰村烈士们的故事,都和我一起去祭扫过烈士墓。”
披荆斩棘寻忠骨
1962年清明节,王山泉带着学生们到菜花塘祭扫烈士汤永新墓,在归来的途中,他听到了岭脚村村民们叙说,他们村后山坳里面也有两座烈士墓,就是从来没有人去祭扫。王山泉将学生们送回学校后返回岭脚村,并找到了当地村民,仔细询问两座墓的具体位置。
按照村民提供的线索,王山泉走进山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找到了两座烈士墓。由于长时间没人祭扫,墓的周围已经荆棘遍布、杂草丛生,王山泉仔细又小心地清理,两座烈士墓最终展现在王山泉的眼前,一座碑文写着“诸锦麟,江苏南通人,生年二十一岁,新四军一团政治处”,另一座则是无名烈士之墓。
“我最为敬佩的是先烈诸锦麟,我发现他的墓时也是23岁,而他在这个年纪却已为了保卫国家,远离故乡和亲人,并且最后牺牲在这里。”在王山泉的心中,诸锦麟早已和他成了隔世之交。
一梦惊起守墓人
今年6月份,王山泉总是在做一个梦:诸锦麟烈士的墓被盗了!这个梦着实吓着了他,75岁的高龄、早已退休的王山泉再次带着柴刀来到墓前。看着安然无恙的“老朋友”,王山泉长舒了一口气。但他也开始渐渐意识到了一个难题:自己老了,这守墓的任务该交给谁呢?思前想后,王山泉始终物色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最终他找到了泾县民政局,把自己的疑虑写在一封信上,交给了民政局副局长朱永宁手中。
据朱永宁介绍,自2011年开始,泾县实施“零散烈士墓集中保护”工程,银峰村的两座烈士墓得到了泾县民政局的高度重视,经过实地考察和信息核实,该局决定将两座烈士迁移至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集中保护。
王山泉终于放心了。9月17日,是烈士诸锦麟和无名烈士的迁葬日,王山泉一大早来到烈士墓前和“老朋友”道别:“今天是你们乔迁大喜的日子,你们即将去泾县水西烈士陵园,和许多战友们住在一起了……”在墓前,王山泉噙着泪水诵读了自己写的《移墓致辞》。
“老朋友”“回家”了,王山泉激动万分,又念念不舍:“趁着我现在还能走得动,我还会去烈士陵园看望他们,哪怕他们的墓已经很干净了,我还会撑着这把老骨头去给他们扫墓。”
新闻推荐
广德讯 今年以来,广德切实推进干部培训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创建工作,念好“选、建、管”三字经,强化干训适应发展新趋势,增强干训实效。选点要求“严”。按照“党性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