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些留在记忆里的片段不能忘怀,特别是旅行路上那些偶遇的风景,会顽固地深藏在脑海里,虽然只是浮光掠影,但总会不时地冒出来,提醒你不要忘记了那些曾经的美丽。
古时称庐州的合肥是一座内陆省会城市,虽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确立的省会,但其历史文化底蕴却非常深厚,尤其是在它那如今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上,保留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让人在感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遗产。在热闹繁华的背后,能够有这样一个享受心灵宁静的港湾,那种愉悦的感觉自然妙不可言。
淮河路则是合肥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不论白天黑夜,游人如织。我到那里的时候,是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下着小雨,天气还蛮冷,心想着该不会有那么多的人了吧,何况印象中北方城市的夜晚总是那么冷清。其实不然,步行街上人流依然拥挤,人们表情丰富,逛街 、购物 、大声聊天,兴趣盎然。看来天气再冷,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热闹的向往。
随着人流一路走来,没想到与一位名人的故居不期而遇,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这确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
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的李鸿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军政大臣,他家的老屋居然就藏在这条淮河路上,据说当年占据了半条街,可以想见其家族鼎盛时的荣华。李鸿章24岁中进士,后来组建淮军,并逐步走上仕途,进入了清政府统治集团,先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掌管外交 、军事 、经济大权,成为封疆大吏。其声名显赫于世,就连那些满清贵胄,都无法与之相比。
我觉得意外的倒不是李鸿章这个人多有名,而是他的这一片老房子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历经战乱 、动荡 、改朝换代的岁月洗礼,竟然还保存在江淮大地上,作为一个见证历史的物证,就这样静立在繁华的都市之中,看物换星移 、江山更迭,听人潮涌动 、细雨无声。这其中又留下了什么样的故事在人们心中盘桓不去呢?尽管现存的这座故居与当初的李家老宅相较,缩水了很多,而且从外表看起来,也略显气势不足,但依然不失为地方政府保护文物古迹的典范。整个故居占地2000平方米,这在如今到处圈地建房支撑地方财政的城市里,颇为不易。站在故居的大门前,你能明显地感觉到它那典型的江淮民居建筑风格,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清雅疏阔。
不管门前多么喧嚣,那大门紧闭的后面应该始终是一份宁静和从容。尽管李鸿章作为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在这个城市的最中心地带仍然能保有这样一块地盘,让他依然可以领略在世时的一份荣耀,依然可以享受生前人来人往的热闹,依然可以看庭前花开花落。我想,每一个在这里踟蹰流连的人,在感慨之余,仍不免会为他庆幸,并引以为荣的。
与李鸿章的故居比起来,距离故居仅一箭之遥的逍遥津则要宽敞多了。虽然也是在晚上,但这个如今已被辟为开放式公园的古战场依旧有不少的游人。夜色朦胧,但感觉公园面积不小,有湖,有亭台楼阁;周围高楼耸立,影影憧憧,更增添了这一处所在的幽静。
看过三国故事的人都会知道,合肥这个地方在当时属于曹魏所辖,是与东吴接壤的前线战略要地。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忙着西征汉中的张鲁,合肥只有魏国大将张辽率少量兵马驻守。东吴主君孙权以为有机可乘,遂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想一举拿下。面对强敌,张辽凛然不惧,率守军主动出击,在逍遥津一带展开激战。恐怕连孙权也想不到吧,这个张辽居然敢如此作为。惊恐之下,东吴的兵马被张辽打得大败,如果不是一众将领死命抵抗,就连孙权也差点成了俘虏。以少胜多,自此张辽威名大振,《三国演义》中这样写道:“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历史有如过眼烟云,沧海桑田,风云变幻,那些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场面早已灰飞烟灭,只是逍遥津这个地方却从此留在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之上,无论后来如何易手,辗转他人,甚至变换名称,都无法磨灭它的传奇色彩。最终,它还是在1953年被人民政府命名为逍遥津公园,回到了人民手中。或许,当年吴魏开战,那些来自普通民众的士兵鲜血流得太多了,所以,逍遥津还是要返璞归真,回归到普通的老百姓身边来。这应该是历史发展的真谛吧?当然,到合肥,还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位于包河边上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包公祠。
包公的故事尽人皆知,不多赘述。只是包公长期在北宋的首都开封任职,很多人印象中以为他是河南人,其实却是合肥人氏。
包公祠是明弘治元年(1488年)由当时的庐州知府所建,占地并不大,原来是包公书院,风格古朴,庄严肃穆。据说祠边的包河是原来合肥古城的护城河,河里种有藕,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藕没有丝,不存在藕断丝连之说,以对应包公的铁面无私。大自然的奇闻异事数不胜数,很多都解释不清,反正这里的藕就是没有丝,非要附会到包公身上去,都这么传,人们最后也就认了。
包公祠还有一异象,就是祠里有一廉泉亭,但凡廉洁的人喝了泉水,其水清甜,可是,如果是贪官喝了则会头痛不已。听说有此等异事,本想进去尝一尝的,可我们寻到包公祠的时候是到合肥的第二天晚上,不得其门而入,错过了一较真伪的机会,心中隐隐地觉得有些遗憾。
不过,我们还是不虚此行的,因为,当我们在包公祠边的林荫大道上溜达时,偶遇一男士,夜色茫茫,也看不清他相貌如何,年纪多大,是何身份,便不揣冒昧地向他打听包公祠的有关事宜。
没想到这位先生竟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但将上述包公祠的来历 、故事对我们讲了个清楚明白,还将合肥市治理包河 、建公园 、修道路 、保护文物古迹等等几十年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事情一一道来,犹如给我们做了一次专场讲座。在这北方微寒的夜里,有这样的一次相遇,有这样的一次交谈,虽不像古人秉烛夜话那么富有诗意,但不免让我们在心中对合肥这座城市点赞了好多回啊!无论是李鸿章故居,还是逍遥津 、包公祠,其共同之处便是都坐落在这个城市的繁华热闹地段,不管人们每天是如何的奔忙,它们都静立在这繁华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这里发生的喜怒哀乐 、这里上演的爱恨情仇。同时,它们日复一日地为城市注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增添一抹文化的亮色,让你在为稻粱谋的时候,也有一个地方去凭吊历史 、感怀沧桑;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好的历史宝贝还不足以让一座城市变得高大上,还需要有识宝的人或政府去保护,在这方面,合肥的做法和态度是值得称道的。别的我不了解,仅就这次由《合肥晚报》承办的全国晚报年会在当地受到的重视就可见一斑: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会议开幕式上,合肥市委书记等四位常委出席,足见文化事业在当地的分量,这在以前我们参加过的年会上可从来没有过。
最后,还是想用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因为,那些隐藏在城市繁华深处的风景,是值得我们永远为她歌唱 、为她赞美的!
在城市的繁华深处
故居 古渡
用青砖灰瓦
坦然面对霓虹和人潮
你路过的时候
看或者不看
它们都默默不语
它们都一样逍遥
曾经的绚烂如花
曾经的风云叱咤
早已随流水般的岁月
浸入江淮浩渺
不管你记不记得
不管你是否关注
它们都一如往昔
笑看这人世间无尽的喧嚣
新闻推荐
阿的江与朱芳雨亲密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