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饮食,南北方的习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馄饨和饺子,南方通常吃汤圆。其余的节气,也根据各自的特点,有不同的饮食习俗。
立春吃春卷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思。
春分吃春菜
关于春分前后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咬春”,或者“啃春”。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
夏至吃面
在北方此日民间流行吃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南方有的地方吃麦粥,中午则要吃馄饨。还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习惯。
处暑吃鸭子
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小雪吃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人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
小寒喝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有一个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八节”。旧时,每逢此节,多数庙宇例向善信施粥,相传这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食粥亦系纪念释迦修苦行之故,从而派生出了天宁寺“铜锅煮粥、普济饥民”的神话传说。其实,“腊八”与“腊八粥”并非佛教遗风,而是土生土长并有特定意义的华夏民俗。
大寒吃年糕
在我国一些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还有一些地区有进食肉的习惯,其实,这些习俗虽听来简单,但都蕴含着前人们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天气分外寒冷,这些都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御寒的作用。人们把糯米做成年糕,取谐音“年年高升”的好兆头。(廖琼整理)
新闻推荐
近日,夏雨受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行走的力量影像展”。当晚,夏雨一身蓝色修身西服帅气亮相。据悉,多年好友的夏雨和陈坤刚刚结束电影《鬼吹灯·寻龙诀》的拍摄。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