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的是历史的沉淀
○古宅的天空一片蓝
○一些村落,依旧保持古朴□策划:陈军 刘咏平 稿件采写:本刊记者 王晓峰 文\图
走访长临河周边村庄,你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这里很多古村庄的名称多为数字型,即“姓+数字”的形式,比如吴兴一、梅寿二、杨元三等等,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这些数字村庄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含义?村庄名称究竟从何而来?带着诸多疑问,我们来到长临河一探究竟。
1 战乱引发移民潮
众所周知,巢湖流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2世纪开始,宋元战争在江淮长期拉锯,导致巢湖周边人口流失,千里无人烟,社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明初,在明朝政府的鼓动下,这里逐渐成为主要移民地之一。来自各地的移民者在此创建家园,建立以宗族为纽带的移民村落。
在长临河镇走访时,我们碰巧遇到了老村民丁善恩。在这里土生土长大半辈子的他,告诉我们,他的祖辈就是在明朝时随着巢湖大移民迁徙到此安家落户的。“大部分人都是从江西瓦屑坝过来的,但我的家族是从无为迁来的,当时丁家有兄弟四人,都集中在丁家桥,现在丁家桥依然是姓丁的人最多。之后,有兄弟带着家眷离开丁家桥自立门户,才有了后来的丁陈二、丁陈三。”
在明代初期,老百姓按照严格的户籍制度加以管理,分为军、民、匠、灶等种类,每样代表一个“工种”,各个工种之间区分十分明显,一个人属于一个工种,称为入某籍,代代相传不能混淆。巢湖北部大部分村庄的始祖属于民籍,为农民。但也有一部分属于军籍,即军户。这种军户一般是政府出于军事需要从外地迁移而来的,安插在此地,他们的家族享有赋税、田亩等特权,因此有“只许军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说。
民户和军户,正好反映了巢湖地区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而今天巢湖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来自于那个时候。
2 用祖先姓氏命名
初来巢湖的移民者,面对广袤的荒地,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然而由于多为军垦,农民要受到来自户籍和屯种制度的制约。
查阅史料我们发现,明代的移民户籍制度十分严格。其中,里甲和黄册制度是明初户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明太祖实录》卷135记载,洪武十四年正月:“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里曰里,凡十年一周,先后则个以丁粮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
里甲和黄册制度从洪武初期开始确立,直到明中期均十分严格。“里甲制度是对封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进行管理的社会组织,而黄册制度则是这一管理制度的簿记形式。”政府通过这两种互为表里的形式,对人民的劳动状况进行组织,控制赋税和生产。
在长临镇地区,我们发现很多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小村庄。它们的名称非常独特,一般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村庄家族姓氏,第二个字较为灵活,第三个字是数字,多为排行辈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靖华博士称之为“数字型”村落,如长临镇一带有吴兴一、梅寿二、杨元三、张日九等。数量多达十几个,最远的在撮镇一带,叫袁旺五。
这些村庄名称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们后面的数字象征着什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些问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祖先的姓名——也就是用村庄第一代移民者名字命名的。由于移民者在当地落户后,生产受到政府的组织,因此他们的定居点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
在长临河镇永胜村,我们翻阅了当地的盛氏家谱,在其中找到一些线索。“为躲避元末之乱,宗三公明初随宝一公兄迁居合肥长临河,为我迁合肥东乡一世祖。当时此地有八十三户,因先公忠厚善良,被推荐为里长,很重人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盛宗三村名字的由来与移民而来的祖先姓名有很大联系。
3 独特的姓名串联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些村名还是姓氏串联。比如丁陈二、丁陈三,便是将村庄丁、陈两大姓氏联合在一起命名的。就好比现在某些人,以父母姓氏连在一起来作为姓名。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命名,是由单一姓氏分成多姓,以长乐集最为典型。长乐集早期叫张王李,也叫周小店。传说最初有个姓周的老汉在这里开了一家店给来往客商住宿,大概就是今天集市的雏形。周老汉生有三子,恰逢乱军在这里抓丁,有三丁抽一的说法。除非家中只有一丁才能幸免。于是老汉把三个儿子拆成张、王、李三姓,最终躲过一劫。从此以后,长乐集的周姓消失了,三姓则一直保留。周姓改为张王李村的传说在当地流传广泛,据说解放前还有“张王李宗祠”,是三姓合一祭祀的地方,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被拆毁。
姓氏串联反映了明代中期后当地宗族逐步融合的历史现象。在宗族融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村庄文化和权利制衡,反映在村庄名称上,就出现了多姓相加。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村庄的名称慢慢湮没,到了后来,人们或许感觉村名不太好听,就发生了更改个别字的现象。如吴兴一村,现在又叫吴兴益;西黄山边有凌福寺村,当地并没有寺庙,推测也是由祖先“凌福四”的名字改动一字而来的。
数字村庄的起名风俗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当地人淡忘。到了今天,反而成了一道有趣的人文风景线。由于这些名称很有规律,当地人还编了一首儿歌代代传唱:“一,一,吴兴一;二,二,梅寿二;三,三,盛宗三;四,四,罗胜四;五,五,张日五;六,六,徐藏六;七,七,朱龙七;八,八,罗荣八;九,九,张日九;十,十,千张干子豆腐长乐集。”
新闻推荐
○金秋花海 ○菊花盛开美不胜收 ○花香引蜂来 ○工人们正在布展 ○各类菊花争奇斗艳 ○三三两两的游客先睹为快 ○由菊花拼出的各种造型美不胜收 ○菊花丛中留个影□何茹 本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