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自嘲、自哂、自赧的油画家——柳州画家叶茂清印象记

来源:南国今报 2015-01-12 18:31   https://www.yybnet.net/

画家叶茂清 今报记者韦巍 摄叶茂清自画像

●绿了红了

自嘲、自哂、自赧的人往往拥有一种隐形的力量。

最近,我就遇到这样一位油画家。柳州人。

他就是叶茂清老师。

他用气声说话

没见着叶茂清老师之前,已经看到他的油画作品集。用色大胆泼辣,明亮饱满,看得莫名喜欢。扉页上印着画家的黑白头像:黑衣黑帽、厚镜片、花白胡子,看不出他在看什么,在看哪里,在想什么。

待见了真人,竟然果然很闷。

他说话声音轻得很,轻到像是用气声说话,像是怕打扰到什么人。

语速还慢得很,像是等待你随时打断他的话。

我自己从小略结巴,因此对语迟口讷的人一向有莫名的亲近感,觉得那是心照不宣的自己人。文化圈里这种“自己人”倒是稀罕,之前见过的,唯有写过《一个人张灯结彩》的湖南籍小说家田耳,现在,多了一位叶茂清。

那时刚开始涂玩丙烯画,蠢蠢欲动又颇不得法,故请教他。

叶老师颌首,说,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自由是最可贵的。

又请教,应该画什么不画什么。

他慢慢慢慢地说,不为难自己,不画自己不想画的画,也不去画为难大家的画,让人看不懂的画就是为难人了。他说,就这样。

读书、做事、做人能够不去为难他人,也不为难自己,这多么容易,又多么难!

听从建议,我久不久描画一些拙简的线条图自娱自乐。

后来,在画展外偶遇叶老师,便汇报心得曰:“线条是吃软不吃硬的,是吃轻不吃重的,下笔要轻若鸿毛,随意地带领线条从这边到那边,这样线条才不会硬,才不会不听话。”同时抱怨,线条还是很犟,还是很不听话。

叶老师又颌首,“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象征派,现代派,当代艺术和原始艺术等等,理应看观之,如能结合文学上对应的思潮和流派来比照,当了然于心,最后挑一个或几个或一批来做朋友,朝夕与之狎戏,兴许会反观出自我来也。”

又说,坚持下去极不容易,汝能持否?

我暗里抹汗,答,尽形寿,能持。

他说自己“像农民一样”

最近,跟随李小平老师等,前往叶茂清老师位于柳北沙塘镇某学校内的画室喝茶。

叶老师穿一件灰旧棉外套,带我们爬上一幢灰旧的楼房,走进一间灰旧的画室。彼时,叶老师的络腮胡子显然是刚刚刮过,又刚刚长出来一点点,灰灰白白,还闪着星星点点的银亮,这使得他跟前两次遇到时的形象很不同,甚至有分明是两个人的感觉。

后来,读到陈丹青在《急死人的中国美术界,还有一位杜大恺》里,这样描写杜大恺:“……杜大恺他是一个很正的人,但同时又很体谅大家。还有他的白胡子刚剃过又长出来一点点,我开会无聊就一直看他的胡子。”不禁笑出声来,觉得杜大恺与叶茂清在某种方面有某种程度的重合。

进画室大吃一惊,这么灰旧的楼里,居然藏着这么明亮的色彩。

是那种梵高的色彩。

浓烈、饱满、灿烂,与梵高不同的是,他色彩背后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含量。

近20年前,读到上海作家陈丹燕早期的一篇随笔,她曾回忆自己少年时,专门辛苦晒干橘子皮卖给中药铺,拿去换糖吃。当她随着一位身穿旧棉袄的老头,走进一间高大而晦暗的中药铺,发现了一大堆灿烂的橘子干皮,发出阵阵暗香,像灰暗中透射人间的阳光。叶老师的画作也是这样,给灰旧的画室洒下阳光。

我们把他的作品搬出来欣赏,画室里便亮起来,像是恭城果农在秋阳高照下晒柿子饼,这边墙上挂几张,那边地上摆几张,墙角立着几张,尺幅大的有一面墙那么巨大,小的也有一尺见方。叶老师微驼着背,走在他的作品中,走在那些色彩中,仿佛一位老农民在巡视守护自己的菜地,仿佛那些画就是他精心种植出来的收成,南瓜、茄子、胡萝卜、向日葵……他记得每一幅作品的创作故事,记得每一幅作品的特点,就好像一个老农民,记得自己的每一株樱桃树在哪一年种下,在哪一年开花,在哪一年开始挂果。

“我、我就跟一个农民差不多的,他们年复一年翻地种地耕耘收割,我也是反复涂涂抹抹,有一些画要涂抹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层复一层地涂抹上去,就是这样画的。”

他说“日子一溜烟过去了”

对于创作,叶老师的自我告白含自嘲、自哂、自省、自赧、自在,读来饶有妙趣。

他生活的小镇沙塘,民国年间誉为“中国农都”。本地农家有在房前屋后栽瓜种豆的习惯。棚架随意搭成,任由藤蔓自然攀爬。花开花落,不经意间就结出果实了。瓜们或大或小悬挂其间,倘若暖阳之下,更是雍雍穆穆……待到夏末秋初,叶子开始变黄、变褐,老藤嫩蔓盘旋舞动,“这一切皆篆味十足!”那些自成曲直的老藤蔓,常人看到的是枯寂,在画家的眼里就能看出篆味。

叶老师还自嘲:“近年来,被藤蔓所吸引,不由自主地画了一批。而且有些尺幅巨大,还居然好意思重重复复来回地画。这种不自知、不自觉的藤蔓景象,是否真美?我不知道。”他甚至还揣测,古贤老子是否也如此种了一棚瓜?

《藤蔓》系列,点线面丰富,满是宁静、淡泊的况味。大类木心先生的随笔,彳亍彳亍,走走停停,一根根藤蔓,恣意生长,时而收之敛之,时而分之聚之,时而直里去,时而曲中来,收发自如,舒卷自然。

二十多年前,叶老师读了文杜里的《西方近代画家》,便着迷于印象派的绘画,特别是那些描绘田园的作品,带着印象派的情结,他因此便周旋于乡间,寒来暑往,乐此不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狂吸野气,胡乱勾画,“荒野山坡,闲花少,野草多,一律不知名,一岁一枯荣,跟世道了无瓜葛。时下鬼鬼祟祟的“美术消息”多,闻之亦当无事,兀自埋头画,懒得管。”“自然地面对自然,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反复地寻找感觉,生涩,迟疑不定,厚涂,薄抹,不断修改,把自己忘掉,只是画画,神圣又荒谬,快乐且悲哀。”

从叶老师的《意象》系列作品,看得到在瓜棚菜田边,在寻常巷陌里,有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画家的身影。

关于《汉颜》系列,叶老师自称有书法综合征。木心先生曾讲:现代书法,婢婢相誉,不知有夫人。叶老师深以为然。于是假借“书法”,张冠李戴,角色不明,相见不相识,亦似曾相识。在实质上,排除表现意图的临摹,籍以窥探“夫人”在穿越韶光之后自行具备的性格(假如有性格)。将工具和美学上全然陌生、歧异的方式相结合,用油画材料为中介,又折回“书法”,籍此聊以“医治”一下“书法综合症”。

至于《香艳》系列的由来,叶老师的自白更见心性,“近年来,社会上闹国学热。赶紧找出诗词小册子,拂去尘埃,翻着发黄的纸张,就想:轻浮呀!赶什么国学热!自小长在文化饥荒的年代,一路饿下来,‘胃气\’已尽,哪能消化得了这些‘古董\’。搞得脑门冒汗背发冷,待到掩册叹息,又觉得有一股气堵得心头满满的。古人是怎样的吃喝拉撒?怎么会有这等绚丽而浪漫?我百思不得其解。冲动之下,涂抹了一系列的‘香艳\’图。尴尬……”

叶老师的油画作品,还有《荷花》系列、《田园》系列等。他感叹,就自己消极的“审美”观而言,素材是越来越少,不易寻获了。他回忆道——儿时,每到暑假,便与小伙伴摸鱼捞虾。田边水沟,于有杂草水浑处,堵上一段,轮番戽水,小胳膊小瘦腿忙得欢,“涸泽而渔”,总有收获。待将小鱼儿洗净,几粒盐巴、一碗清水,柴草猛烧。一盆小鲜旋即得,引得口水直咽,几小碗米饭当即不在话下。怪不得老人们说:“得鱼莫要喜,又去油盐又去米”。而如今,小鱼们是难得一觅了,“要找来做药都难”,惟有田园风光依然恬静……”

叶老师自哂自己是一个笨拙的人,是一个愣头青,现在美术界流行什么“主义”,讲究什么“招法”,他不知道,也知道不过来,面对外界,他一直有一种无以逃遁的难堪。木心先生在《此岸的克利朵夫史》有:“全都笨拙,没有见过一个精灵俏皮的人。对艺术、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史……严肃得愣头愣脑。”然而,恰是叶老师这种拙,才是真,才是趣。

“寒来暑往,暑往寒来,涂涂抹抹之间,日子就这么一溜烟地过去了。”

……

古人说顺藤摸瓜,顺着“藤蔓”,一路拉扯,还真是扯出了叶老师朴素简单的创作理念,扯出他的自嘲、自哂、自赧之下的真、痴、趣。

善哉,叶茂清!

新闻推荐

工人模范要传递正能量,为自己心中的楷模点赞廖国锋:从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模

图为廖国锋在“全国劳模”颁奖现场。受访者提供今报记者辜丽娜今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对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柳工)装载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自嘲、自哂、自赧的油画家——柳州画家叶茂清印象记)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