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溢水镇刘庄村退伍军人任文明和同事又一次走上了给国宝朱鹮喂养食物、检测身体和防护羽毛的工作岗位,至今他一家三代坚持义务保护朱鹮已有22年之久。
洋县地处秦岭南麓、汉水沿岸,是国家珍稀鸟类、有“东方红宝石”和“国宝”之称朱鹮的发现地。1987年12月从洋县入伍于新疆乌鲁木齐空军某部的任文明,1991年12月退伍回到了家乡洋县,他发扬退伍不退色的军人本色,继承了祖父、父亲义务保护朱鹮的事业。
任文明一家三代从1992年起,坚持义务保护朱鹮,至今,他们呵护了40余只朱鹮在自家门口的松树上繁殖成活,放飞自然。任文明一家居住在洋县溢水镇刘庄村,因为植被茂密,生态资源丰富,加上拥有大片稻田,这里成了野生朱鹮理想的栖息地和繁殖地。1992年,一对朱鹮在任家门前的松树上筑巢,起初任家老少不知道是朱鹮。后来,经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动物保护专家介绍,才了解到朱鹮是国家珍稀鸟类属于保护对象。任文明的父亲任万枝说,起初乡亲们见到朱鹮不认识,就把这种红色翅膀的鸟叫做“富贵鸟”。后来从保护站专家那里了解到“实情”,便考虑它们既然生长在这里,就要尽心照管,从1992年起,任文明一家三代义务承担保护朱鹮的责任。
任文明告诉记者,每年12月到次年5-6月,是朱鹮繁殖下一代的关键时期,每到这一时期,不管多忙,全家人都会集中精力,精心照顾朱鹮。看护幼鸟出壳一般需28天孵化期,任家老少天天守在树下,精心看护。为了防止朱鹮幼鸟从树上巢里掉落摔伤,他们在树下拉起“安全网”。为了防止蛇等天敌爬上树,伤害朱鹮和鸟卵,任文明就经常在树下洒上具有刺激气味的雄黄酒,并在树干周围绑上“刀片架”,以保障鸟巢安全。即便如此,任家老少还是放心不下。白天,老母亲一边干农活,一边看护鸟巢;晚上,他们搬来一张床睡在大树下。等到小朱鹮逐渐长大,学会飞翔,任文明又担心它们找不到足够食物。下地干活,不忘去河边捉些泥鳅小鱼,投入朱鹮经常觅食的稻田里。由于朱鹮生性胆小,老任下地耕田生怕牛铃声惊到朱鹮,就拔些干草塞到牛铃里。20多年来,任文明家门口那棵松树上繁殖成活的朱鹮有40余只。
如今,95岁高龄的奶奶因病卧床不起,任文明在洋县朱鹮保护站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朱鹮保护工作者。任文明表示一定坚持将保护朱鹮的善事做下去。“大家都知道朱鹮是‘国宝\’,保护朱鹮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陕西洋县,保护朱鹮已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识。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尝试通过人工繁育保护朱鹮,并获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朱鹮野外种群2处、人工繁育基地6处;种群数量从1981年最初发现的7只增长到目前的1610多只。经过多年努力,朱鹮的生存状况得以明显改善。我国多措并举保护朱鹮成效显著。谭军
新闻推荐
6月30日,勉县森林公安在该县新街子镇毛家沟村林区制止一起乱捕乱猎野生鸟类的行为,并没收其捕鸟工具。当天上午,勉县森林公安在毛家沟村林区检查工作,下午返回途中,突然发现路边树林有人正在安装像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