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人挑起担子就能走
伴着清脆的鸟鸣声和冬日里的暖阳,我们来到了长临河镇罗洪村,据说在这里生活着一位90岁的民间“书法家”——罗中华。
路边的3间寻常平房就是罗中华老人的家。来到老人的家里,看见墙上挂着两幅字,一幅写于老人80岁,一幅写于老人81岁,端端正正的楷字,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纸上,每一笔,每一画,都十分工整、端庄,让人钦佩不已。
老人的家门洞开,但却不见老人。在一位“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在房屋后面百余米的菜园里找到了正在拾柴火的罗中华老人。此刻,他正蹲在一处沟渠旁边忙碌,得知我们找他,迅速地站了起来。老人头戴一顶灰色的帽子,身穿黑色棉衣和灰色棉裤,脚上也只穿着很常见的棉鞋。虽说老人的头发和眉毛都已花白,却并不让人感觉到他的年老。听其说话,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即便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也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观其走路,步伐虽不能说矫健,却也稳稳当当,没有一丝垂垂老矣之感;再看其外貌,眼睛有神,仿若才到花甲之年。听老人说,平时在家中还干农活,闲时就打柴烧,五六十斤的东西扛起来就走,七八十斤重的担子能挑1公里远。
读过一年书 60岁开始学写字
我们随老人回到家中,他又从房间里拿出许多自己的“作品”,一张一张,写满了端正的楷字,也写满了老人对书法的热爱之情。罗中华老人说,他60岁才开始学写字的,至今已经坚持30年了。其实,老人只读过一年书,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没有文化,但平时只要没事就用毛笔练字。由于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写字时也不用去买专门练字的纸张,只要是可以用来写字就行。老人说,他写字从不用字帖,都是自己感悟。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称赞老人是位书法家。但老人一直反复强调说:“我是农民,不是书法家。我的字很普通,也没学过,就是平时自己写,混混时间,写着玩的。”
混时间,写着玩,却一练就是30年。而老人在练字时也没有专门的书桌,就在房间里的一张放了很多东西的普通的桌子上练习。由于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个汉字在他的笔下,每个偏旁结构都显得那样的合理和端庄。为此,人们都称他为书法家。
一次,来自福建省的一位女士看到罗中华老人书写的一幅关于香港回归的书法作品时,爱不释手。于是,就拿出1000元钱,准备将这幅作品买走。老人却说,我练书法是业余爱好,不是卖字的。说完,就把这幅作品送给了那位女士。女士很感动,回去之后,就买了笔墨纸砚,千里迢迢从福建通过邮局寄了过来,以表达对老人的敬意。
老人的字能卖钱了。但是,他却坚持分文不收,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平时,只要有人来求字,老人总是乐此不疲地满足人家。逢年过节,或者有人家办喜事,他更是会无偿地为他人书写春联。
儿孙满堂与老伴健康生活
罗中华老人说,他之所以当初要选择练字,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老人60岁时丧偶,曾经一度想要出家,最后,终是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没能跨出家门。9年之后,罗中华认识了现在的老伴,二人走到一起,一直相互扶持至今,已经21年。后来的老伴比他年长5岁,今年已经95岁了。说起罗中华,老伴说:“我很感激他,如果没有他照顾我,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罗中华后来的老伴也是丧偶,生活过得很艰难。罗中华认识她时,老伴已经74岁。出于同情,年近七旬的罗中华还是把她留了下来。在介绍自己的老伴时,罗中华很认真地说:“我们可是领了结婚证的!”老伴的身体不是很好,多年来,罗中华一直服侍着老伴,从而使得老两口都很健康长寿。
谈起自己的儿孙,老人自豪地说,他有儿有女,如今儿女们都已儿孙满堂了。老人自豪地对我们说,他最小的重孙子都已经3岁了。
老人的家里仍然像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普通农家一样,堂屋里摆着各种耕种的农具。老人自己的房间:一张红色雕木大床,一张普通书桌,一张旧沙发。旁边的站柜里,堆放着许多练字时的草稿。
告别老人时,同行的小程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人衰老的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是的,已经90高龄的罗中华老人由于仍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高寿的他,仍掩藏不住那颗为书法而跳动的年轻的心。
程晓玲本刊记者叶昌国文/图
新闻推荐
撮镇镇作为合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东部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全省迄今唯一商贸物流类的省级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全力打造省内最大、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商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