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致富记忆

来源:宜宾晚报 2015-03-30 23:10   https://www.yybnet.net/

“万元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流行的词,也是许多农民羡慕的称谓。顾名思义,“万元户”就是年收入达万元的户,或是家里有万元积蓄的户。在当时的农村,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

成了“万元户”都不敢跟人说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1980年11月17日,新华社发表了记者李锦拍摄的一幅照片,报道了临清县八岔路公社赵塔头村一队社员赵汝兰,当年一家种棉花纯收入10239元,这是媒体首次报道山东“万元户”的消息,赵汝兰也成了山东首位见诸报端的“万元户”。这则摄影报道先后被国内外51家新闻媒体采用,“万元户”一词也随之流行起来。赵汝兰老人已于2004年去世,他的老伴王立芬回忆:“那时候他爹领着几个孩子,一天到晚扑在棉花田里。年底卖了棉花,家里一下子成了‘万元户’。从那时起,不但全家人的吃穿不愁了,而且当年就用卖棉花的钱,先后添置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两块手表、1台座钟和两部收音机。”

赵汝兰的大儿子赵光泽回忆,“当上面有人来问我们家当年的收入时,我父亲又‘害怕’了,吞吞吐吐只说没收几个钱。”

“万元户”掀开中国人致富的潮流

湖北房县曾有个靠承包集体果园致富的农户,据他回忆,当年不仅大队干部以各种名义上门吃喝,连各种会议、上级来人、大队放电影、演戏……都要他家管饭。这些人大都吃完嘴一抹,不给钱也不给粮,搞得这户社员叫苦不迭,表示不愿意再承包果园了。“红眼病”是长期形成的“越穷越革命”的“左”的思潮和绝对平均主义在农村的表现。群众说,“红眼病”不治,致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致富的门路就打不开。

但有些地方却没有这类“红眼病”。据曾任广东省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海富起来了。有一年春节,县里开着一溜车队,敲锣打鼓进入那些先富起来的村,下车后干部们抬着6头重达百斤的烧猪,还有自己酿造的10坛酒请社员吃饭。

1982年,谁也不敢露富的时候,上海嘉定一位农民陆荣根,公开宣称:“我承包养鸡,去年收入超过一万五。”他成为上海郊区第一个主动亮相的“万元户”。

(据《中国生活记忆》)

新闻推荐

“行贿日记”牵出的财政局长一审被判14年

记者从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由“行贿日记”牵出的平原县政协原副主席、财政局原局长宋振兴近日被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新华社济南4月6日电(记者王海鹰)2014...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致富记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