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包括唤醒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这位从山东高密县一所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做起,历经副校长、校长,再到国家督学、教育学会理事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说,“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当蹲下来和孩子处在同样高的水平线时,才会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很不同。只有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层面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设计课程时才会更贴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可惜,过去我们对孩子研究得太少,结果处处‘禁止\’、事事‘不准\’,还为把学校办成文明监狱而自豪。”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去衡量学生。”李希贵说,“在教师的心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失败了。”
无论课程标准怎样修订,也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我们思维的原点和终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一生的成长。有了这样的思维落脚点,我们才有大语文观、大教育观、大人才观,我们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世界。
学生的灾难常常就来自于我们这些专家的好心和对自己学科的过度热爱。我们都知道,只有多样化生存才能保证这个世界的生机与活力,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复制我们。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标准,其设计必须考虑全体国民的生活需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既要让学生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给孩子一个民族的灵魂,更要考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生的时间是个常数,而要学的新东西很多,因此,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分量就必须科学得当。
李希贵强调:一定要尊重学生。无论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秉持这种态度。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才会全情投入于教育事业。也唯有尊重学生,才可能细致周到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现和唤醒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