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或者离家,我都会到家族的祠堂上一柱香,以托付自己心中的慰藉。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每一次上香,让我敬畏并且深入我心让我肃然起敬的是祠堂的对联。“河南堂
汉庭新语家声远
洛邑文章世泽长”。这是我们陆氏家族的祠堂对联。从小看着这祠堂上的对联,便对每一家的对联感兴趣。它许是记录家族的渊源,或记录着这个姓氏的名人,或者记录着这个家族的祖训以警示后人。人的千秋功过,于祠堂家谱中可见一斑。华夏祖先、历史传承,从祠堂的谱序流传中可知。了解之后,便对每一个姓氏肃然起敬,这比读其他的历史故事书更有意思。
身在异乡,我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下意识地注意那个地方的祠联文化,也许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很遗憾,我看到的大多数家庭的祠堂只有“纪念堂”三个字,并无对联。这让我更加珍惜家乡的祠堂文化并引以为傲。在走访亲朋好友的时候,我记录并欣赏着每一个姓氏的祠联。李氏的“陇西堂:彩笔传从唐谪仙
鸿谟远溯汉飞将”;黄氏的“江夏堂: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农氏的“雁门堂:稼穑开先传百代,儒林嗣后庆千秋”;潘氏的“荥阳堂:桃馥满园欣化理
杏香十里著微猷”;邓氏的“南阳堂:云台首选无双士
汉室中兴第一功”。这些祠联大多缅怀先祖,感恩颂德,追寻根源。几乎每个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简单的举个例子,我从小在跟长辈说话的时候,“我”不能称为“我”,而是以自己的名字代之。我想,这也是前人留给后人的礼训吧。祖谱学家认为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是连接后人与母体文化的血缘脐带”。这也许才是民间保存中最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子子孙孙的那一份乡愁。
这不禁让我想起央视今年以来热播的纪录片《记录乡愁》,它让所有人都体会到了乡愁的滋味。乡愁是什么?是家门口的大树,是父母可口的饭菜,是爷爷奶奶的皱纹,是故友温情的拥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我们很多人在异乡创业、工作、生活,漂泊感常在,乡愁尤甚。而记住乡愁,不是哀怨惆怅,而应该以此化为积极的力量。
此刻,在祠堂上柱香,准备收拾行李离开家返回工作地,就让我从这祠堂文化中记住先德记住祖训记住乡愁吧,祠堂文化,是扯不掉的根,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
新闻推荐
近日,在江西省工商局召开的汽车销售合同评审会上,一份1400字左右的订车合同被找出大大小小近3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