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忙中偷闲,再一次回到曲樟,重游樟嘉水库,近距离赏六湖垌风光,重拾儿时记忆。
曲樟是抗日名将陈铭枢故乡。昔合浦曾属广东省辖,“民国”期间陈铭枢因北伐成名,凭抗战立威,穷乡僻壤一介客家少年,成长为粤系政要巨擘。陈铭枢戎马一生,军功闪耀、名震中外,却为人严谨,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招揽贤能,提携后辈,统军、治吏、行政、宗教诸方面均有建树,功劳德行令人仰视。其麾下十九路军“大刀队”令日寇闻风丧胆、望风披靡,武术教官赖成己号称广州南方五虎,自创南拳套路“南蛇过垌”,经后人发扬光大,现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传;捐资创办真如书院,延续大廉山下客家书香文脉,培养莘莘学子无数;晚年在统一战线颇有贡献。先生诚心向善,发起成立佛教协会,担任《现代佛学》社长,子辈起名皆嵌佛字,可见其佛缘深厚。惜乎其命途坎坷,竟抑郁终老,不免令人唏嘘感慨。
我少年时曾求学于真如书院数载,听将军传奇故事长大,闻将军尚武英雄而励志。校舍青砖、琉璃瓦、苔藓、枯藤,图书馆灰墙缝隙斑驳陆离,窗外凤凰树红云盖顶,蝉鸣声声,学子们汗流浃背,读书声响成一片……彼时,肉食难觅,粗粮果腹,到了夏季周末、假日,曲樟一带山岭野果熟得透亮,便是我等顽童呼朋唤友跋山涉水大显身手之时。山稔和萝芒等,一捡一大兜,只吃得满嘴乌黄,牙齿发酸,眼见日影西斜,山风暗涌,才择路而归……
曲樟梅嶂山村,地势陡峭,与六万大山余脉连为一体,交通殊为不便。风闻近年还有野山猪潜行,拱食庄稼、偷鸡摸狗。
曲樟农家猪食称为“生理”。我不懂客家人为啥习惯称番薯、芋头、玉米、小米等粗粮为“生理”,但我从小肠道虚弱,月月打针,周周吃药,小命能保,全靠一日数餐吃“生理”熬过来的。想来粗粮不粗,实是“生理”源头啊!乡村猪圈多为篱笆扎就,但一般皆为摆设,家猪更喜欢在院子四周或躺或卧,或踱步或挠痒痒,渴了喝山泉,饿了到处拱菜根,山前屋后,水洼烂泥,皆是其打滚撒欢的乐园。这样养出来的猪,体型瘦长结实,其肉鲜香可口,制成扣肉则嫩滑绵软,不油不腻,远近闻名。
昔孔子曰:肉食者鄙。本人天生不喜肉食,却对此不以为然,只当个人肠胃体质缘故,对肥油腻味食物颇不爱好而已。本人虽少肉食,心中却始终对曲樟的“山猪肉”
颇有好感。真如书院饭堂里曾有一位“铭”字辈陈氏大厨,所做扣肉香、酥、爽俱佳,尤其是刀功了得,切成薄如蝉翼的一片片,看着便赏心悦目,让学子们馋涎欲滴,望眼欲穿。这大约是因为儿时偶然才得尝试,自此唇齿留香,回忆挥之不去的缘故吧。
曲樟交通闭塞,也正因此,至今还保存有部分完整的客家特色城墙和围垅屋民居。乡村素净,没有酒楼茶肆扰耳,只见黛青隐行,红墙出没,江水九曲回环,青翠时时扑面而来……
曲樟在烦躁的时代,能安静如此,实属难得。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