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孩子的节日就在每年的正月十六。
在晋冀一带,孩子出生后,都要给孩子“编锁”,即用一条红线把两枚铜钱穿起来。然后由孩子的长辈带上编好的“锁”到村头的奶奶庙祈祷,把孩子的平安健康托付给神仙。回来后,给孩子象征性地戴一戴编的“锁”。以后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到庙上编一次锁,即添一条红线,一直编到十二岁开锁。
开锁是隆重的仪式,正月十五晚上一过12点,家有12周岁的孩子的,拿着预先准备的锁架(用高粱秸最上边的部分,糊上五色纸,做成六角星,再在每个交点处扎上五色花)和香烛贡品,争先恐后赶往奶奶庙。为的是开头道锁,因为人们认为开了头道锁的人聪明,将来会大富大贵。开锁时,先给孩子戴上锁架,把满月时编的锁共12条红线,拴在锁架上,再锁一把大铁锁,在奶奶庙神像前摆祭供物品,燃香磕头。庙里的管事向神仙老人家禀报:这是谁家的孩子,姓甚名谁,来开锁了。然后管事手拿三根桃木做的鞭子,在儿童肩上轻轻打三下,边打边说“桃木鞭颤悠悠,打你三下别扭头”,或说“天门开地门开,我请奶奶开锁来”,说词不一,但都是美好的愿望。最后家长放炮,把孩子带回家,这样,开锁仪式才算结束。
开锁来源于一个传说。平定东门外的奶奶庙有个觉洪和尚,是庙里的住持,求子的人常到这里烧香许愿。觉洪和尚心地善良,人缘也好,那时的人们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认他为师父,给起个法名,定为俗家弟子,以求神佛保佑长命百岁,认师要举行仪式,带香烛贡品,根据家庭情况,给庙里上点布施。和尚把孩子的姓名、法名、住址、家长姓名,逐一登记在俗家弟子名册。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后,觉洪和尚打发小和尚给各俗家弟子赠送“保命糖瓜”和“保命锁”。所谓“保命锁”就是用红头绳拴着两枚铜钱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家长收下后,要回赠僧鞋钱,以感谢师父的关照。保命锁每年送一次,到孩子十二岁的时候,家长要带着孩子连同十二道保命锁以及香烛贡品,到奶奶庙开锁,在开锁的仪式上,和尚师父要为孩子祈祷祝福并感谢神灵的保佑。十二岁以后孩子就用不着锁了,所以要“开锁”,后来人们便把每年的正月十六定为编锁开锁的节日,这应该是古代最早的儿童节。
20世纪三十年代,天津的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为改善人民身体,使之康健,不得不由根本着手,故拟举办儿童幸福宣传周,此即儿童康健比赛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次以儿童健康为主题的“儿童幸福运动会”,开始了长达一周的新式“儿童节”。此后各地纷纷仿效举办“儿童幸福运动会”。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从1931年开始,正式确定“儿童节”,将时间定在每年4月4日。
1949年,儿童节同世界接轨,孩子们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欢乐的节日,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少年儿童的节日,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中国的孩子们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据《阳泉日报》)
新闻推荐
多种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将大幅降低;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将被取消;民资将被鼓励参与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投资……6月1日,多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规章制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