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是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立案登记制改革实施后迎来的首个工作日,北京市各级法院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北京晚报记者前往全市法院探访立案登记制落实情况。
上午9点,北京二中院立案大厅里已有7名前来立案的当事人同时出现在大厅内,陪同亲戚前来立案的赵先生说:“上个月就知道5月1日开始要实行登记制,我觉得今后公民来立案,应该都会容易一些吧?”
上午9点05分,第一位行政案件立案者冀先生坐到了四中院立案大厅的二号窗口前。9点25分,冀先生交完50元的立案费,“和之前相比,在四中院的立案过程还算满意,下一步我就等书面的立案答复。”冀先生说。
上午8点30分,离办公时间还有半小时,东城法院已经提前开始了安检。立案庭接待的首位立案人是88岁老人周先生。记者注意到,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立案。如有当事人写材料有困难,法官还会上前帮忙。盲人张先生拄着拐杖到法院想起诉他人腾退其享有居住权的房屋。立案法官段彩芬把他搀扶到“老弱病残专座”座位上,亲手代他写诉状。“像高龄老人、残疾人或者文化低的当事人,我们都帮他们写诉状。”段法官介绍。
在西城法院,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赵敏律师是专门为了体验立案登记制而前来的,为此,她特意将一个几天前就材料齐备的案件推迟到了当天。不过半个小时,她就顺利地办完了所有手续。“之前很少有一次能把案子立上的,今天每个环节都很顺利,上一个环节会很明确地告诉你下一步要怎么做。”赵律师认为,这不仅方便了律师,更是为自行前来立案的当事人减少了障碍。
“这是我第7次来法院立案了,今天终于立上了。”上午在海淀法院,刚刚立上案的张女士很激动,她说由于自己与村委会有合同纠纷,今年2月5日她第一次来法院立案,但当时由于手里没有合同文本,法院不给受理。
安然 张蕾 王蔷 张宇 刘苏雅
新闻推荐
5月5日拍摄的圆明新园“三潭印月”。浙江横店集团耗资300亿元按1:1比例在横店仿建的“圆明新园”首期将于5月10日建成并对外开放。“圆明新园”占地6200多亩,分100个园区,由春苑、夏苑、秋苑、冬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