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受勋
老宜宾寺庙很多,光绪《叙州府志·寺观》列出宜宾城中和近郊的寺观即有57个。真武山庙宇最为集中。明清时期,宜宾庙会若论参加人数最多、场面最壮观的,当以真武山玄帝会为第一。真武山玄帝会会首由真武山及城中数十座宫、观、寺、庙的住持、当家,三十六商帮会长,宜宾哥老会各公口龙头大爷担任,庙会期间来朝山者达数万人之多,是宜宾全城的狂欢节。
■ 明代重建真武庙
真武山,亦名仙侣山、师来山,就在老城边,濒临岷江,其上三峰峙列,松柏参天,从山麓到山顶,有石级连通。在石级上分段建有三座石牌坊,称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真武山庙宇最为集中,有半边寺、飞来寺、无量殿、救苦殿、灵官殿、三府宫、斗姆宫等。
明万历二年(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称“真武大帝显圣”,助其平定“都掌蛮”,遂命叙州郡守修建“玄祖殿”、“披发祖师殿”、“望江楼”等,并撰写了《修真武祠记》。重建后的真武山寺庙,参差邻峙,分中有合,形成整体,组成了丛集壮观的真武山庙群。但见高甍飞宇,掩映于松柏丛中,雄殿梵宇,恍如缥缈云天之上。真武山本是宜宾人常来流连忘返之地,地方官又花大力气将山上庙宇修葺一新,渲染真武大帝显圣“消灾免难”之功,致使真武山庙宇香火愈来愈兴隆,每年传统的玄帝会办得愈来愈旺盛了。
■ 玄帝巡行遍全城
旧时,三月初二正会,一早把玄帝泥塑坐像装上平台,由十六个大汉抬起,下山游行。游行队伍首为执旗、幡、伞、扉及玄帝一系列封号的执事牌者,次为乐队,再次为仪仗,然后是六道城门及大寺庙的各色彩扎龙灯,接着就是城中各哥老会公口的“玩友会”。川剧锣鼓,吹吹打打,随之前行;从各乡区来城的龙灯、狮子队也边走边舞,跟随而进。游行队伍中最精彩的行列是三十六商帮的四五十架新扎高桩平台。每台由八个壮汉扛抬,台上由靓丽俊美的童男、童女扮演高桩戏,还有大汉抬着的玄帝塑像平台,平台后是城中各寺观的道士、和尚。场面杂糅,乍看有点不伦不类,但明白了真武山玄帝会是全城合办也就不足为怪了。几十个骑马烧香的童男童女和无数善男信女尾随其后。
队伍从头到尾,牵行里许,从真武山脚起,游遍全城所有街道。宜宾城万人空巷,夹道观看,盛况空前。真武山玄帝庙会一年一度,盛极一时,办会结束后,来朝山的香客依然不断。清代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的年画《迎春图》中“游城”场面也是包括真武山玄帝会在内的四川神会民俗的真实写照。
■ 盛况空前聚庙会
旧历二月末,叙府附近远至云南绥江等地和叙属各县广大城乡香客、商贩云集宜宾城,家家旅栈客满,店铺卖得货缺,赶紧补货。至三月初三真武山上山的石级道上人如蚁集,既有虔诚的老年香客,也有求子嗣的年轻妇女。城中富家小孩也于此时上真武山“烧拜香”,他们身着戏装,涂脂抹粉,或扮英俊武士,腰悬宝剑,或扮白面书生,手摇纸扇,或扮神童仙女,小孩或坐在马上,大人牵马上山,或骑在大人肩上,“栳马马肩”上山,请求菩萨保佑安康顺利。
而大多数人来真武山就是看风景、吃小食、买“稀罕”。这时候,谁的荷包里都得准备几个零钱,递给石阶两旁凑热闹赶会要“布施”的叫花子。
庙会期间商贩云集,在真武山庙宇外的空隙处摆摊设市,摊棚连接不断,出售大足龙水镇菜刀、五通桥铁锅、象鼻场坛罐、陶灯盏、珙县落表草纸、香蜡等;还有绥江的山核桃、屏山的板栗、柏树溪潮糕、蕨溪芝麻糕、牛喜场砂仁糕、李庄白糕、叙府黄州馆的甜水面等又便宜又好吃的果品和小食;站在吹糖人儿和塑面人儿的摊子前的娃娃们不愿意再走;“扯把子”“卖膏药”的江湖艺人把锣敲得“镗镗镗”响……
但一路上的风景大多不能使香客们停下脚步,原来是山顶上“南天门”空坝子戏台上的川剧锣鼓已经响起,那里全天唱戏酬神,真是“好看不过真武山,好耍不过玄帝会”!
新闻推荐
晚报讯近日,翠屏区李端中心校省市区骨干教师(含在培)在颜家校区、云顶校区举行骨干教师课改送课下乡活动,下深水化模“四环三学”课堂教学模式。李端中心校自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以“四研磨一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