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 咸阳市地震局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历史将不忘这一时刻,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灾情之巨,举世罕见。不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各个环节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始终在为提升防震减灾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努力,成效无疑是显著的,但基于地震的特殊性,我们的工作一刻也不敢放松。
监测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发展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市的综合观测系统更是监测预报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咸阳市已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市的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咸阳市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对防震减灾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现从咸阳市地震地质情况、多手段观测系统情况、地震预报工作情况等方面介绍。
一、咸阳市地震地质基本情况
咸阳市辖2区1市10县。南北长123公里~145公里,东西宽65公里~106公里,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地处渭河断陷盆地中部,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内地震活动主要受渭河断裂、秦岭北缘断裂、口镇-关山断裂、岐山-乾县-蒲城断裂、扶风-礼泉-三原断裂等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控制,有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咸阳市是全省4个处在Ⅷ度高烈度地区的设区市之一,大部分县区属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面积约占咸阳市国土总面积47%,人口约占咸阳市总人口的76.7%。
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动植物异常变化等现象,分为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1)地震微观观测系统。2013年前,市域内仅有乾陵国家地震台站、泾阳省属地震台站,主要开展地磁、地电、地倾斜、短水准观测。市本级有咸阳市地震中心监测站及三原鲁桥井、泾阳口镇井两个观测点,主要监测手段有地温、地下水动态。县区有永寿中心站、兴平中心站,主要监测手段是地温。2013年前咸阳市区域内拥有的监测台站与手段明显存在着手段单一,布局密度低,分布不均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震情监视的需要。为此,2013年年中,按照陕西省前兆监测台站建设意见、市政府提出了咸阳市监测预报体系的“一县一台一中心”建设目标,即每县建设一个前兆监测台站,继而发展成为会商、应急指挥、地震信息发布等多功能的监测中心,从而强化地震短临跟踪,提供有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意见,做到科学防震减灾。
市政府根据“陕西省防震减灾‘十二五\’专项规划”、省地震局关于《陕西省地震监测预报规划》,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咸政办发〔2013〕118号)、《关于做好2014年度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咸政办发〔2014〕57号)、《关于加强监测台站建设工作的通知》(咸防震减灾办〔2013〕4号)等重要文件,对台站建设任务进行安排、部署,明确台站建设原则、标准及任务,提出台站建设进度要求。2014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上,明确了推进“一县一台一中心”建设任务的具体措施,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俊锋强调了台站建设在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的2014年防震减灾目标责任书中,将“一县一台一中心”建设任务列入2014年度考核指标。市地震局制定了《咸阳市地震前兆台网项目建设方案》后,即要求各县市区科技局(地震办)根据方案制定各自的台站建设方案并开始实施。
通过调研各县市区地质安装条件、仪器选择、召开台站建设促进会、督促检查、全面验收等工作,2014年年底,“一县一台一中心”建设全面完成,此次建设项目,市级财政共落实“以奖代补”资金65万元,13个县市区落实资金189万元。建成后,咸阳市共有16处市级、县级地震监测台,其中包括:秦都、兴平、三原3处地下水监测、中心站,渭城、永寿、兴平4处地温监测,武功、旬邑、淳化、泾阳、彬县、永寿、长武、礼泉、乾县9处光电倾斜监测。建成后的“一县一台一中心”观测网,将大大提高咸阳市地震前兆观测能力,为震情研判、应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目前,由省市政府财政投资505万元的咸阳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开始建设,建成后的台网中心将实现辖区内所有前兆观测资料的收集、处理与共享,为咸阳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现代科学支撑。
(2)地震宏观观测系统。地震宏观观测系统即我们所说的群测群防“三网一员”观测系统,在全球预报地震均相对滞后的现实面前,我国的“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工作作为一大特色,发挥了地震专业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在40多年的防震减灾实践中,特别是在地震短临预报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方面,它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监测队伍是由咸阳市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现中国地震局作为地震群测群防经验正在全国推广。“三网”指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一员”指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
“三网一员”观测优势表现在:一是为省级以上地震部门或专业地震队伍提供地震宏观前兆异常信息。很多中强地震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宏观异常显示,这些宏观异常主要是靠群众收集并报送到市级以下地震部门的,而省级以上地震部门或专业地震队伍的工作重心不在这里。群测信息多次为我国地震短临预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98年宁蒗6.2级地震,1999年四川绵竹5.0级地震、1997年伽师7次6级以上地震等的预报,群测点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队伍主要是建立在基层或广大农村,在进行宏观地震前兆观测的同时,还可以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三是地震灾害调查和震情速报。发生有感或破坏性地震后,负责及时调查、上报震情灾情和群众的反映、要求。在汶川地震的灾情速报工作中,咸阳市的“三网一员”队伍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咸阳市现有“三网一员”队伍2881人,宏观点207个,各个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具体。宏观观测点包括地下水、动物、植物、地裂缝、气象等类型。目前,全部县市区落实了“三网一员”补助经费,乾县“三网一员”补助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30多万元。市地震局联合县地震办每年对各县市区“三网一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以提高岗位工作技能,为咸阳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服好务。
三、虚拟测震台网观测系统
2010年前,咸阳市没有测震台网系统,每次发生有感地震,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的获取依靠国家局、省局,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0年,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咸阳市地震虚拟测震台网,用来接收省局设在咸阳市及周边的8个省级地震专业台站:铜川、麟游、眉县、周至、陇县、乾陵、泾阳、西安国家台的地震监测数据,第一时间分析地震触发事件,获取地震三要素。咸阳市虚拟测震台网的建设节约了建设实体台站的经费,达到了和实体台站一样的测震效果,能够在10分钟之内计算出咸阳市周边400公里以内地震的三要素,使采取应急响应不再被动。
咸阳市虚拟测震台网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按照《咸阳市地震台网中心值班制度》、《咸阳市地震局地震网络系统值班制度》、《地震速报管理规定》、《咸阳市地震局信息审核与发布制度》等相关规定,做好震情分析处理工作,坚守咸阳市防震减灾工作第一岗。台网中心每年平均计算地震触发事件500多次,近年来,准确计算了如2012年6月6日彬县3.0级地震、2013年3月兴平--户县3.0级地震、2014年2月16日三原2.9级地震等咸阳市显著地震事件的三要素。
四、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作出快速评估结果,就能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
2014年,在市政府安排部署下,市地震局联合成都防震减灾所为咸阳市布设28个预警台,17处预警终端,为咸阳市提供预警和烈度速报服务。广大市民朋友可以在手机软件市场网上搜索“地震预警”软件进行安装,接收地震预警服务。
五、信息共享系统
咸阳市信息共享系统主要包括信息节点、信息发布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目前,全市建有市级及13个县级地震信息节点,实现了与陕西省地震信息资料共享平台的链接。10个县市区建成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地震信息实时发布。5个县市区视频会议系统投入运行。咸阳市地震中心监测站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改造后的中心站将集成共享所有咸阳市地震各类观测系统、信息节点、发布系统和视频系统信息,将为地震预测预报、震情跟踪、地震应急、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提供数据资料和信息服务。
六、地震预测预报工作
我国现阶段实行“长(十年)、中(一到数年)、短(数月)、临(十数天)”的渐进式预报模式。在地震预报探索上,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和规律已经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对所有的地震作出准确的预报;中长期预测已经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仍是世界性科学难题。
咸阳市在震情监视跟踪上,长期坚持震情戒备,积极开展晋、陕、豫三省七市地震联防区监测资料共享,组织落实震情跟踪方案,严格执行月、半年、年度震情会商以及重要时段的加密会商制度,确保重大异常及时落实、分析、上报。地震发生后,扎实做好震情分析与趋势判断、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现场宏观烈度和地震地质现场科学考察工作。咸阳市年度震情趋势研究报告及监测预报日常工作连续十多年受到省地震局表彰。
综上所述,近年来,咸阳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稳步发展,多学科、多手段的观测系统和共享系统正在形成,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稳步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完成,“十三五”我们将继续做好咸阳市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使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更扎实,为咸阳市经济社会服务,为广大市民服务。(B)⑦
新闻推荐
果农增收和致富全靠有个“好袋袋”“大林果业”生产的育果袋价廉质不“廉”做企业更讲“良心”
大林果业制作车间内部。本报记者吕聪他们专给苹果“美容”、制作“外衣”,他们就是帮助果农增收的“梦工厂”。按照大林果业人的话讲,育果袋的生产可是个“良心活”。别看“袋袋”小,却是苹果是否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