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人们总会特别地关注留守儿童,相关的报道也会多起来。结果,有些“幸运儿”是进城与父母团聚了,但更多的儿童免不了还要继续“留守”。
父母进城务工,孩子没法带上——留守儿童成千上万,留守的“模式”却是如此单一。从中,人们不难看出某种必然。中国在不断地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城市化——不断会有农民或失地或“弃”地,进城工作、生活,这个过程许多国家都经历过。
“陈奂生进城”不可避免,而让“陈奂生”们的后代留守,对整个社会而言,恐非好事。
前段时间网上热议“人贩一律死刑”,为丢失的孩子找寻亲生父母的节目也在电视台热播,这表明了公众对拐卖儿童问题的焦虑情绪。然而,广阔的农村到处有疏于监护的留守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人贩一律死刑”,都不是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
儿童“留守”意味着的不仅仅是留在家乡,也往往意味着留守在落后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中。生活条件差些也许只是一时的问题,教育质量的差距则不一样了——对个体而言,它事关未来的竞争力,对社会而言,它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小康的“全面性”。
可现实情况是,城市愿意吸纳现成的劳动力,却不太愿意接受“未来的劳动力”。于是,我们在媒体报道上看到“随迁子女入学”仍然是“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意味着农民工聚集地的政府要改革一些制度,要改变某些做法,还要建“额外的”学校,招更多的老师。这对政府也许有压力,但对多数地方而言,从预算中拿出一点来建学校、招老师应该不成问题。
可喜的是,现在“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在某些地方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近期《中国青年报》就在头版报道了“合肥132所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消息。解决问题的步伐还应该迈得更大一些,因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农民工个体而言,下一个暑假最好的消息标题应该是“留守儿童进城入学”,而不仅仅是“进城团聚”。当然,那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留守”一族了。
新闻推荐
国家版权局对网络音乐传播情况开展全面监测 网络音乐版权秩序明显好转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记者
史竞男)
记者3日从国家版权局获悉,自7月8日《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下发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