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是会意字,由“止”和“戈”两个初文组成,止,在甲骨文中,写作“ ”,金文写作“ ,像人的一只脚印;后演变到小篆,写作“ ”,略去脚掌,突出脚趾,“止”含有行走的意思,行终有所止,故也有停止之义。“戈”字甲骨文写作“ ”,就像古代一种曲头横刃的兵器,称作戈;金文尤其形象,写作“ ”,小篆则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写作“戈”。了解了这两个初文的本义,可知由止、戈组成勇武的“武”字,本义就是指人手拿兵器,走上前线,征伐示威,来捍卫疆土。
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武”,引用春秋时期楚庄王所说的话:“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这个典故发生在公元前397年的春天,因当时的郑国背叛楚国,依附晋国,所以楚庄王亲率大军,打下了郑国都城。晋国派军救援郑国,结果被楚军打败。经过此战,楚国称霸中原。楚庄王的臣子潘党提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起来,在尸体上筑起高台,留给子孙看,使他们不忘记君王的武功。楚庄王听后,在地上写了个“武”字,然后说:“武字是‘止\’和‘戈\’两个字组合,就是说,武,要禁止强暴,安顿人民,和睦万邦。现今我使两国战事连连,士兵暴尸于外,有什么可拿给子孙看的呢?”于是,庄王便率领楚军班师回国了。
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
据《北京晚报》
与甲骨文相比,无论是在书写材质上,还是字形上,金文都有巨大的变化和进步。这和文字载体的不同直接相关。
特殊的文字载体需要特殊的刻写工具。根据实物推断,铭文的书写工具是软笔,因为金文铭铸的第一道工序是先要在泥范上摹写字形,作为刻范的依据。很明显,要在柔软的泥范上留下字迹又不损坏泥范,硬笔是不适宜的。当然,这种选择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新石器彩陶绘饰中已可见毛笔的痕迹,可见毛笔很早就在汉字书写中独领风骚。金文的历史长度远超越甲骨文,这在后世汉字书写历史上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毛笔的主导地位。金文与甲骨文相比,风格完全不同,其线条婉曲,笔道饱满,体势雍容,气势磅礴,意态自如,显示出一种恢弘的气度。观读每一个组合有序、变化无穷的汉字,其深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都让人心动神逸。
图1 此铭文中有两马、羊,和“父乙”。早期的青铜铭文图像符号特别好看,充满象征性、隐喻性,引领我们进入初民天地初开、万物显形、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图像世界。
图2 司母戊方鼎铭文,“司”字居上,“母”与“戊”并列居下,整体气势贯通,生动有趣。
图3 母辛鼎中的“辛”字,其末笔线条像一个活生生的锐器,锋利无比。
图4 妇好鼎铭文,二“母”拱手相对,小“子”被托其中,“帚”高悬其上,整体韵味十足,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在其《美学与意境·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所说:“它们的布白之美,早已被人们赞赏。铜器的‘款识\’虽只寥寥几个字,形体简约,而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入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把握不住,绝不是几何学、数学的理智所能规划出来的。”
止戈为武
金文开创了
中国书法新格局
图1
图2
图3
图4
周 金文
殷 甲骨文
西晋索靖草书
近代毛泽东行书
秦李斯小篆
(十)
李恒滨
新闻推荐
日产水规模达92.69万吨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记者6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个,产水规模达到日产92.69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国家海洋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