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闲置土地、建筑和设施,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心病”,如何用好用活,值得深入探究。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大背景下,宿州市巧妙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旅游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包袱”转化成为新的发展优势和经济亮点。
“休眠”楼群变身科技园区
检测血糖无需抽血,只需触摸无创式血糖仪;手机充电不用电线,智能设备可以远距离传输……这些高精尖产品和技术即将出自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区。谁能想到,这个沪皖合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一年前还是一片“休眠”楼群。
这片楼群共有9幢建筑,于2009年开工,拟作为萧县新办公大楼,后因国家政策因素搁置两年,荒草丛生。宿州市和萧县从“破解难题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层面统筹处理,根据这片楼群规划科学、品位较高的特点,决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7月,宿州市在与上海张江高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期间,充分推介萧县独特的区位、资源和高新产业发展优势,商洽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区域合作平台,很快一拍即合。
一个财力薄弱的皖北县城如何吸引高科技产业落户?必须转变过去的“线性发展”方式,采取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针对企业在创建期和成长期急需资金的实际,园区除采取 “PPP”模式撬动社会投资以外,还推出全新的孵化形式——“股权投资基金+项目”模式。今年1月,萧县引入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公司进入园区运作,由该公司优选入园高科技企业,与萧县政府共同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企业壮大上市之后,该公司与萧县政府按比例分红,此举不仅提高了企业入驻园区的积极性,也让萧县财政有了新的收入来源。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2月16日电(记者 秦华江)江苏省财政厅、环境保护厅等5个部门近日印发《江苏省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办法规定环保信用等级较差企业污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