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柳毅成作
我爱静静地欣赏充满韵律、充满诗意的写意中国画,犹喜欢品味柳毅成的花鸟画作品。
萧县绘画传统渊远流长,丹青高手代代云集。这就是柳毅成根植的艺术土壤。自幼得到刘惠民、郑正二位书画大家的悉心指导,柳毅成将金石、书法融入绘画之中,使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正所谓“名师出高徒”。1986年,萧县书画家在合肥举办笔会,萧龙士看了柳毅成的一幅《幽兰图》后,欣然题道:“毅成年仅弱冠,笔墨可观,将大有成就。”著名画家张建中看了他的《墨竹图》赞不绝口,并题赠:“写竹古今不乏能人,今见此作可嘉。”从此柳毅成就令同行刮目相看,然而,对书画艺术执著追求的他,则把已取得的成绩当作新的起点。1988至2000年,柳毅成到中国美院花鸟系深造,得到院校名家亲授,同时,又仔细揣摩钻研历代经典作品的艺术内涵,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历练笔墨技能,渐渐地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2012年,柳毅成又到北京师范大学花鸟画高研班进修,从而对中国画史、画论、技法、墨彩都有深层次把握。进修结业后他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全身心地从事中国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
柳毅成眷恋黄河故道,热爱家乡一草一木。他选择故道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入画,通过对农村生活长期观察,从中找到别人难以发现的美感。他把古今花鸟画中罕见的楼柴禾的耙子,自编的条筐,打场的石磙,麦秸垛以及小老鼠爬灯台、雏鸡上宿都一一收入笔底,凝聚了他浓浓的乡情。赋平凡以伟大,化腐朽为神奇,枯燥处显生机,已成为柳毅成画作的独特风貌。
柳毅成创作出反映黄河故道人民火热的生活和大自然美景的作品不少于千幅,其中《故道风情》、《雪竹图》、《雪柳雀箩图》、《一架紫藤满院香》,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是他花鸟画的得意之作。画作体现了他的审美取向和时代意识。画中又将时代意识和传统技法融为一体。所以他的画作比一般的花鸟画作又多了一种可读性和对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认知。
抓住物象细节烘染画面气氛营造意境,是柳毅成画作的一大特色。如他对《捉雀图》笔墨细节处理,就十分生动。画面表现出漫天降着鹅毛大雪,一棵老柳新枝的树下,一根木棍支着一个筛子,小木棍上拴着一根绳子伸向远方,筛子下撒上一把粮食作诱饵,树上筛下觅食的麻雀在嬉戏,这时隐藏在暗处的少年将要拉动绳子,捕捉麻雀。画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故道少年的聪明才智和妙趣横生的童年生活。像这样对物象细致入微地体察和笔墨功底,无一双惠眼无法做到,无高超的技能无以呈现。
山水画和花鸟画和谐相融,画面动静、远近、疏密协调统一,是柳毅成画作的又一大特色。柳毅成的《乾坤清气》六尺横幅,以传统题材杜鹃创作而成,摒弃了那种陈旧相袭的小视角构图形式。巧妙地将山水画引入花鸟画中,然而却不失花鸟的主体地位。采用山水画中平远法的构图进行创意。力求以意境感染人,强调大思维、大视野、大手笔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观。从而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和视觉感。
欣赏柳毅成的画作像读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章。纵观他画作有不同色调,不同笔法的大节奏的变化。每幅作品又有明暗、疏密、虚实小节奏的出新。他往往用最少的笔墨准确、生动、完整、形象地将自然景观所产生的意趣表现出来,渐渐形成自己既厚重又洒脱的风格。
新闻推荐
10月17日,一名市民带着孩子剥玉米粒。当日,京西稻主产区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举行为期一个月的“稻香收割体验季”活动,市民可以通过割水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