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北京在内,全国多地的医院、药房里,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消失了。
难寻踪迹的廉价药不仅潘生丁一种。据媒体报道,复方新诺明针剂、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维脑路通片、鱼精蛋白、他巴唑、银翘冲、维脑路通……这些有需求、疗效佳、价格低廉的药品,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廉价药已难在药店找到。
一项对全国12城市4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有500多种,短缺的已高达342种。
廉价药缘何消失?“有人垄断了潘丁生原料市场,我们搞不到原料。”天津一家生产潘生丁的药厂透露。
记者调查,除了原料市场价格走高、原有的医保招投标和政策限价制度影响之外,医院、医生、医药中间商、药厂等多个环节的各自利益诉求也是形成潘生丁危机的因素。
廉价药“赔本赚吆喝”
潘生丁(双嘧达莫片)已经陪伴了小冉整整10年。从5岁到15岁,小冉每天服用潘生丁的剂量也从1片变成了4片。16.7元一瓶的潘生丁,是防止心血管扩张、抗血栓形成的廉价药。对于自小患有川崎病的小冉来说,潘生丁已经成了日常必需品。
生产潘生丁的天津力生制药供应部工作人员称,16.7元100片的药价太便宜,在原料涨价的势头下,使得药厂不得不考虑成本与利润,控制产量。
原料价格高,生产成本增加,低廉的出厂价背后,药厂缩减产量,市场中对药品供不应求,从而出现断货。这样的逻辑似乎在医药市场上并不少见。
据媒体报道,2014年,作为当时香港联交所市值最大的中药企业神威药业,就放弃了曾为其带来年产值8000万元的双黄连注射液。每支20ml的双黄连注射液零售最高价格为1.8元,药厂计算的成本却高于此售价1倍。与此同时,华北制药的销售经理也发现自家厂商一个月内向四川发出的青霉素注射液,亏损了100多万元。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还在生产肿瘤化疗药放线菌素D,却不得不承认生产这一救命的廉价药是“赔本赚吆喝”。
潘生丁从市面上消失,真的只是因为原料价格上涨这单一的原因吗?
往日的廉价药一去难返,但近2个月来才销声匿迹的潘生丁却无法单纯归结到原料涨价、生产成本增加的窘境。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自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新政出炉,热气未消。如果因为原料价格上涨,药厂根据市场形势提高药品出厂价即可保证盈利运营,断货困境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和潘生丁一起隐匿在医药市场江湖的,还有各方千丝万缕的缠绕。
处方笺上的较量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上,潘生丁的确是老药,价格低廉。更为关键的是,它的副作用小,有利于老幼患者。”10月9日,河南郑州,一家医院的大夫王萍说。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经典的药品,却在医生的处方笺上渐渐消失。
潘生丁的可替代性,让西洛他唑片、氯吡格雷等药登上了医生的处方笺。上海一公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泽平坦言,其科室已经基本不怎么开潘生丁给患者。“潘生丁副作虽小,但对于成人患者,很少有医生还在使用了。”
低价药品的低利润,更无法促进医生的用药积极性。据张强介绍,医院药品价格,是在药品中标价基础上增加了15%。在15%的固定比例下,药品本身的价格越高,留给医院与医生的利润额也就越高。
无法替医院赢利打江山的廉价药,一经断货,就面临着失宠的困境。“即使一些儿童医院使用潘生丁,可一旦库房短缺,他们也不会主动要求增加此类药品的供应。”张强坦言,不赚钱的药,医院自己也不想要。
价格略高、药效明显的药品,渐渐成为医生的新宠。选择这样的药品,不仅意味着提成增加,还能让患者在短期内见到疗效。
原料市场风云
“潘生丁原料市场包销垄断,我们搞不到原料。”天津力生制药厂供应部负责原料采购的工作人员口中透出无奈。这家生产潘生丁数十年的药厂,急于吐出身处下游采购市场的苦水。
潘生丁的原料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9月29日,记者联系了网上一家销售潘生丁原料药的零售厂家,其原料药的数量依旧受到上游原料市场的控制。25公斤一纸板桶的原料药,记者提出需要10桶,销售人员面露难色,称原料不好进,到货需半个月。
从两个月前的一公斤不到500元,到如今680的价格,潘生丁原料药售价水涨船高。“货紧,价格就上涨。”原料药销售人员对于这一现象已司空见惯。
天津力生制药供应部工作人员称,原料市场的垄断很普遍,仅他个人了解的就有20多种原料药被一些独大的经销商垄断控制。
在河南做了数十年医药公司代表的王庆国称,一旦垄断形成,市场提价大幕即被拉开。
王庆国认为,廉价药难以复活的主要原因,早已从几年前的厂家成本高、利润低、产量小,变成了如今原料市场的人为操控。
“原料市场上游乱,下游药品价格再改革也无法解决主要问题。”对于新出台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凭借着数十年来对医药行业的熟稔,王庆国对其效果保持观望。
王震认为,对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的调整,应该落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上。王震强调,要解决廉价药消失的困境,需在采购环节调整好医院与卫计委采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如果中标定价时只选低价厂商,不考虑药品自身的趋利,依然会出现廉价药中标,但市场无货的情况。
(扬子晚报)
新闻推荐
19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9%。这些数据会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记者梳理出六大数据、趋势,说说GDP增6.9%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