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自序·
我小时候曾经羡慕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同龄人。他们吃穿不愁,生活优越,接受好的教育,每天面对热闹繁华的街市,不像我们看到的只是破破烂烂的屋舍村落和高低起伏的丘岗、原野,以及坎坎坷坷的土路;我们除了看露天电影,几年都难得到电影院(在县城里才有)去一次;我们缺少书本,学习用具也难得齐全;我甚至疑心学校里的老师也不能跟城里的教师相比,因为教我们的大多是民办教师……但是,我到底是在乡村里长大了,完成了所受的教育,并走进了城市。在城市里生活多年,我才渐渐感受到,生长在乡村,其实是命运对我的恩赐。因为我发现,越是在庞大的都市,越是很难把那里认作家乡(即使是出生地),因为它实在太大了,你作为沧海一粟又太渺小了,你很难在情感上熟悉、渗透或占有一座城市,你了解的只是你生活的一小块地方,比如一两条街巷,一两个胡同;何况你住在相对封闭的,几乎差不多的楼房里,街坊四邻走动来往那么有限;而这几条街巷,几个胡同又有多少文化特色哩?所以我非常同意那些在城市长大的人所言——他们是没有故乡的人。
一个人没有故乡,我觉得是值得惋惜乃至同情的一件事。他就像一棵树没有根,或有根却很浅很浅一样,总给人以没有归宿,没有立足点似的感觉,总像是漂浮不定。尤其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一位作家,他如果没有故乡,总是一种缺憾,那他总得去另外的地方比如到文化知识即书本里去寻找故乡,去伸长自己的根须,而这要艰难得多。鲁迅先生生长在绍兴小城,但他与绍兴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外婆家在乡村,他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也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鲁迅。老舍先生生长在北京,所幸的是那时的北京城还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淹没而变得千篇一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但是,必须承认老舍的许多著作都出自想象,多少还是让人觉得“隔”了那么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喧嚣的现代化的时代,城市文化特色越来越淡薄,趋同性越来越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要在情感层面和文化层面把所在城市认作故乡将会更难。
因此,我特别感恩命运当初把我生命的种子播种于故乡的那一片田野上,这使我生长得十分艰难,然而让我更有机会看到城市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让我更多地接受到大自然的恩泽,那么多自然的风露,那么多无遮挡的星月的光辉,那么多的花草树木和庄稼,那么多山水田园、村落和村落里的人们……这一切都以本真的面目、亲切的气息走向我,与我息息相通、声声相应;我的童年虽然没有游乐场,没有公园,没有滑梯和旋转木马,然而我们有穹窿下富有生机(主要是大自然的生机)的四野,而不是灰墙围拥下的四角的天空!我也曾经像故乡土地上的一棵树木,与万物一同自由生长。这是多么可贵的经历。更何况,我由此看到了乡村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看到了他们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我由此可以揣摩以农业文明为主流的古老中国是一种什么样子,甚至可以理解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如何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何以形成今天这样一种状况。更重要的,正因为有这么一片土地,有这么一个家乡,使得我有了对土地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对祖国有了一种无法移异的爱。不管人们是否认为这种感情或许是多么狭隘,它都是深入我的骨髓,一生如影随形,促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几无犹疑地前行,也促使我一次次拿起笔来,倾诉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收在这本书里的,正是我所写文字的一部分。这是献给我的家乡和我的乡亲们、亲人们的一本书,所写的都是我在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历,也就是刻骨铭心的往事。我的家乡处在一片穷乡僻壤,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她也几无特色可言;我所生长的年代,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是,我所身经目击的一切,正如故乡土地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无不珍贵,我都想用它用双手捧起来,放进我的心灵里,也放进我的文字里。我不知这些文字的雅拙与妍媸美丑如何,但我可以说,它都是真实的,都是真诚的从我心灵中流淌出来,应该说,多少能从中看到我家乡的原生态与风物、人情,虽然只能写成这样,我也比较感到满意,我几乎把我记得的所有琐事都写出来了(当然还有一些文字未收入本书),可以从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本献给我自己,献给我自己心灵的书。
这是我对家乡的一次深情回望。在这回望的目光里,一定饱含着喜悦,也多少饱含着忧伤,尤其是对于我那一生都面朝黄土的乡亲们。在我的家乡,在我们乡村里,几乎没有看到过一个懒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差不多所有的人无不日日在挥汗劳作,在奔走忙碌,无不手胼足胝,甚至无不时时精打细算、安顿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刻苦,他们的节俭常常到了让我落泪的地步;而即便如此,他们在我生长的年代仍然始终缺衣少食,这些景象从小就叩击我的胸膛,从来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当然有责任把他们写下来,让他们在我的文字里留下影像;可惜的是,由于我只有一支拙笔,也由于我过去没有更细心地观察他们、体会他们,我能写下来只有那么几个,还有许多我难以雕塑成型。我要说的是,他们都是我最好的亲人,最尊敬的人,正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千百年来农民的形象;也正是从他们那里,我体会到中国农业的滋味;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无畏艰辛的坚韧力量。
另外,这本书的部分文字也多少触及了一点乡村文化。可是我所写的只是一部散文集,这些只能最多像吉光片羽般一闪而过,因为种种限制,我未能作深邃地揭示,这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地方。或许不久,我将专门写出一本故乡风土的书,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我的家乡。但我想说,在这样一个急骤转型的时代,我的家乡也与中国其他农村一样在急骤地变化,固有的乡村文化已经一点点被荡涤,甚至消失了,这是我在为家乡逐渐走向富足而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感到忧伤甚至悲哀的地方——我甚至怀疑,再过一段时间,我的家乡是否还能存在,它会不会随着城镇化浪潮的不可阻挡而消隐无踪?那么,我也将成为一个没有故乡的人,也将成为一个无根的人?这都是很有可能的,到那时,我再要寻觅我的故乡,我的家园,更只有在记忆中去追寻,在文字里去想象,因此,我更急切地想把她移到我的纸上来,定格在文字与记忆中。
因此,本书也可以算是献给我家乡的一首挽歌,一曲咏叹。
(《故乡味:抹不去的家园记忆》,李成著,陕西人民2015年10月)
新闻推荐
9月29日,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这不再是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