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民居系列
如画山村
古朴民居
心忆往事
■本报记者刘辉文/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好一幅温情而幽雅的画面,好一个富有浓厚田园气息和原味生态的胜景。宛如梦境一般,在记忆的心灵深处漫不经心地寻觅。
【核心提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构成了一幅幽雅而恬静的美丽画卷。地处天华镇平头岭距离环库公路7公里、天华尖3公里的彭家老屋,自彭氏先祖从江西瓦屑坝来此定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族人最多时达150余人。这里,碧水青山、田园村舍、古树掩映、相拥相依,灰瓦、白墙、木门、木窗、木椽建构统一格调的木制瓦房,成为一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社会变革在前行,人心思潮在涌动,幸福指数在提高。久居老屋的34户120多人已有近30户搬出了故居,在附近公路边盖起了新楼,仅有4户10余人依旧住在老屋。而这些老房也就成了大山深处最后的一片民居净土。尽管如此,留下的却是永远也抹不去的乡愁。因为,这里有太多故土的情结、儿时的快乐和昔日的往事。
那还是今年一个阳光明媚、花香扑鼻的春日,记者沿着从天华镇环库而上的环库大道,驱车而行,进入马冲平头岭,在蜿蜒曲折的水泥山路上奋力爬坡,视野也随着山势的逐步增高显得居高临下,俯瞰着绵延的群山和道路两旁零星散居的农舍,偶尔看见在家门口干着家务活的村民。大约行使7公里之后,便来到了位于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古树掩映的彭山组彭家老屋,身临其境地目睹这大山深处最后一片的民居净土。
记者登上路边一位村民楼房的屋顶,放眼远眺,海拔五六百米的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巍峨挺立;一座小二型的天华水库静静地横卧在大山福地,碧水如镜,水天一色,灵性十足;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环库而立,倒映水中,格外雅致;一层层梯田逐级分布,唇齿相连,生金纳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碧水青山、绿树村舍、田园竹林相拥之依的画卷之中,一座至少保存了200多年的传统民居在阳光的穿透下,十分显眼。
俯瞰之下,只见村居一排排错落有致,清一色的土砖、灰瓦乃至历经风吹雨打已逐渐退色的墙壁白色,无不构成了这个村落的统一建筑风格。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将彭家老屋自然分成了河东、河西。而河东平行而建的五排房屋背依青山、面朝溪水,不论是村民居住的正屋,还是堆放杂物的余屋,均是格调一致,富有气势,不仅充分彰显了这座传统村落灵动的风水,更充分彰显了彭姓先祖特有的智慧。
在一位村民的引导下,记者漫步走进了这座能够真真切切地体现中国一个时代农村生产生活真实写照的传统村落。
一户户农舍的房前屋后已是花草丛生,房舍与房舍之间大多以石板相连,避免了雨天泥泞路滑。一栋六间连建的农舍山墙上用红字书写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依稀可见,足以反映了我国六七十年代农村发展的现状,就连一个过去地处深山老林、公路不通、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小村,也在用那个时代特有的宣传方式,传递着党和政府的声音。正如同村中这条潺潺而流、经年不息的溪水之声一样,流走的是岁月的时光,而流出的却是山村进步前行和日益巨变的力量。
倾听着小溪的叮咚之音,跨过溪中的青石,记者端详着小溪两岸一栋栋木门紧锁的农舍,甚至有的大门铁制的拉环已是锈迹斑斑,无不坦露着岁月的沧桑。有的一户房舍数间相连,无不凸显大户人家的风范和气势;有的房舍甚至建有两层,上层厚实的木楼,高出相邻的房舍,无不显现着一户人家的富有与条件的优越。但这所有的木门、木窗、木楼、木椽……又无不见证着那个时代农民的辛酸。
当记者来到位于村子中间的一栋祖堂时,只见除了最后“一重”保存较好之外,剩下的正大门由两块一米多高的条形巨石孤独地支撑着,阳光透过墙垛上瓦砾破碎的缝隙射下来,一位村民扛着锄头穿门而过,跟记者谈起了那件令全族人曾经伤心的往事。
“这座彭氏祖堂原来‘一进五重\’,重重相连,雕梁画栋,立柱粗大,堂屋高朗,四水归堂,非常气派,是彭家老屋的象征。但是在80年代初,由于几位小孩在堂内玩火,一不小心,竟使祖堂着火,原本这些十分干燥的木制结构房屋,只要一遇大火就会很难控制,结果祖堂几乎被烧毁。”58岁的彭喜得告诉记者。
“当时,不论是生产队,还是老百姓,经济条件都不好,因此,也就一时没有哪么多钱,全部重建。最终在族人的一致努力下,仅仅只建了一重,直至今日。”
如今,祖堂的正厅大梁上,还挂着书有“光前裕后“、“抒古长辉”的两块牌匾,无不从中彰显着彭氏家族曾经的荣耀和兴盛。
彭氏第37代的彭喜得回忆:他的第33代太祖彭慕陶曾是大户人家,家财兴旺,而且他的一个儿子还考中了举人。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因此,当他一心再赴京赶考时,却遭到了他母亲的反对,无缘再有中榜之时。但良好的传统家风在这里代代相传、弘扬光大,邻里和睦,团结相处。
据彭喜得介绍,彭家老屋最早的先祖是从江西瓦屑坝迁移过来定居的,全族人口最多时有150多人。现有34户120多人。大家共遵祖训,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民风淳朴。
记者见到,至今仍然住在祖堂两边的4户人家和河东的1户村民,而且平时基本上都是年过古稀的几位老人在家,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日常生活琐事的计较,遇到困难,都是彼此关照,过着清平安逸的生活。
暖春,老人们并不像年轻人一样纷纷走出山门、走出大山,而是依然守在老屋,呼吸着山里“超氧”的新鲜空气,提着竹制的小篮,采着鲜嫩的茶叶,利用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喝上一年半载。尔后,又坐在自己的老屋前,细品着自己亲手炒制的香茶,享受着温暖的阳光,沉浸在“家居山村”的幸福之中。闲时,在房前屋后,劈劈柴火,种种菜园,在不停的朝暮劳作中享受着健康的快乐;在传统的灶台前烧火做饭,不急不慢,悠闲自在,宛如那“高耸入云”的土砖烟囱一般,心若止水,将久居山中原本就很少存有的杂念象过眼的烟云一样,穿过屋顶,飘向九霄云外。留下的依然是那份拂不去、带不走的淳朴和静谧,是那份对久居老屋的不舍和留恋。
当记者走进屋后茂盛的丛林时,只见一连六七棵的古树参天耸立,翠绿掩映,树干粗围,枝叶丰密。只见已有130年的国家三级古树“青冈烁”、已有120的国家三级古树“枫香”等珍稀名贵树木,已于2013年4月挂上了被县政府编号保护的蓝牌。站在高处,透过青翠的枫叶,眺望整齐的瓦房和屋顶的天井,凝视从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和远处山脚下新建的一栋栋楼房,心中顿觉感慨万千。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彭家老屋的广大村民也趁着信息的快车道,追赶时代前进的步履,秉承着良好的家风,发奋读书,走出山门,抑或务工经商,发家致富,纷纷举家外迁,搬到水库周围,在新修的水泥路边建起了一栋栋新楼,甚至进城买了新房,极大地改变了生活条件,彻底实现了一个传统村落的“华丽嬗变”。
在采访中,记者碰巧遇到了一位长期在上海务工专程回家学车的美女彭燕,在谈及“嬗变”前后的往事时,情不自禁地忆起了令她终身难忘的“乡愁”。
“记得住在老屋里时,家家户户主动串门,聊聊家常,问长问短。农忙时,只要哪家人手不够,大家都会主动帮忙。平日里,只要左邻右舍哪家有好吃的,彼此之间都会互相喊上一声,毫不吝啬地互请互吃。尤其是对小孩,更是厚看一眼、爱看一层,享受特殊待遇。每天,农妇们在溪边洗衣、洗菜,浆浆洗洗,欢声笑语,自然构成了山村一道恒久的风景线。尤其是到了热天,全屋的大人小孩晚上就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在稻场上纳凉、聊天,十分热闹。白天,小孩们在一起跳皮筋、捉迷藏、玩游戏,真正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快乐。”彭燕对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留恋难忘。
“而现在,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了,30多户从老屋搬到了路边,盖了新房,居住相对有些分散,再也不象以前住在老屋里那样笼络。加之平时大量的村民外出,就显得更不闹热了。人们也很少跟以前一样去串门聊天,互相生疏了许多。大部分时间,人们各忙各的,要么聚在麻将桌上,要么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发微信、干农活。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大伙纷纷象归巢的‘大雁\’,回到山村,村子里人气才会旺一些。”
如今,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在山里山外拉开大幕,广袤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得以日新月异不断提升。但能够在大山之中依然留下那样一片见证时代前行足迹的传统民居,令人十分欣慰。
“尽管村民们离开老屋,建了新房,但只要一看到眼前的这些老屋,至少使村民们不忘过去的一切喜乐和忧愁,对孩子们的传统教育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激起一代代人在爱国爱家的情怀中奋力拼搏,圆梦自己美好的理想。”展望未来,彭燕充满了温馨的微笑。
正如象彭志刚这样的有志青年,永远也抹不掉那份桑梓情结,毅然退伍之后,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大力发展黄牛养殖和植竹造林,为秀丽的山村再添绿色,为故乡的“嬗变”敢为人先。
不仅如此,还逐渐吸引了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和城市背包客,慕名前来,放松心情,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人性的光辉,在古老的民居中体验和回味山民的人生轨迹。
新闻推荐
连日来,水口镇水东村的一处荷塘边,一筐筐饱满嫩白的莲藕被抬到路边,来自扬州的客商边磅秤、边装车,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我们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半沙半泥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莲藕,种出的莲藕口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