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天上午,记者一行走进八斗镇大张社区农家书屋,整齐的书架、一尘不染的玻璃、摆放有序的桌椅、清洁的饮水机和纸杯无声地向我们介绍了它的主人勤快、干净和好客。
大张社区农家书屋建于2009年,现藏书近两千本,各类光碟三百盘。管理员张继芝从小就喜欢看书,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经常跟在同学的后面借书看,当上了管理员后,她把农家书屋布置得既温馨又雅致。2013年,农家书屋免费开放作为文化民生工程开始实施,张继芝更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同时,把人类的精神食粮播撒在了社区的每个角落。
为促进农家书屋的免费开放,彰显读书成果,张继芝积极鼓励有写作能力的读者参加县、镇举办的读书演讲和读书征文活动。对那些老年读者,腿脚不便的,她还主动送书上门,征求意见。俞中怀是位退休的老社区干部,因为身体不适,在家躺了几天,张继芝看到他一连几天都没有来借书,便趁下班时选了两本老人家平时爱看的书籍送上门,老人家接过书后连连道谢。又一个细雨靡靡的黄昏,张继芝夹了本《隋唐演义》下册骑着电动车来到了许乾海家中。许乾海腿脚不便,但酷爱读书,尤其喜欢看长篇历史小说。他上次借了本《隋唐演义》上册已经十来天了,还没有还,张继芝估摸着他应该看得差不多了,这才把《隋唐演义》的下册送过来。许乾海望着被细雨淋湿的张继芝,感动得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盛星宇在2009年高考时超过了一本分数线几十分,却因为没能上北大,选择了复读。在回到大张社区度暑假时,他经常到农家书屋借书看,有的书农家书屋里没有,张继芝便自己掏钱买给他看,同时还常常和他聊理想、谈人生,鼓励他人生的目标一旦确定后,就要矢志不渝,努力拼搏。第二年,盛星宇以“合肥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光荣录取。
拥有4000多人口的大张社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农家书屋的读者以老人和少儿居多。孩子们最喜欢看的是漫画、图片、儿童文学以及故事会之类的刊物,张继芝不厌其烦地给他们找出来,有时候到县城去,只要张继芝遇到新出版的漫画书她就自己掏钱买一些回来给孩子们一睹为快。暑假来临,孩子们都喜欢玩水,张继芝利用他们到书屋借书的机会,给他们上课,教授如何远离危险,防止溺水。邵仁义和张馨月两个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亲远在外地打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张继芝了解情况后,经常起早带晚送一些精彩的漫画、图片给他们看,有时还领回家做饭给他们吃。遇到他们过生日时,张继芝早早地买好蛋糕,做好饭菜,在学校门口等他们一起回家给他们过生日。他们的爷爷奶奶感动地说:张阿姨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啊!
留守老人张继仓,今年74岁。儿子、媳妇、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平时一个人在家特别孤单,加上他目不识丁,腿脚又不好,很少与人交流,显得格外孤独。张继芝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到老人家中问寒问暖,并常读书读报给他听。一次,老人晚上重感冒发高烧,躺在床上不能动,张继芝过来发现后,立即将老人送到镇卫生院吊水,使老人脱离了危险。周围的群众感动地说:“张继芝,你比老人的儿女还亲啊!”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在安徽调研,来到了大张社区的农家书屋,当看到如此整洁、温馨的读书环境,以及了解到群众对书籍如此渴望时,感慨地说:“农家书屋真是农村的精神大粮仓啊!”
在农家书屋管理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张继芝做出了默默的贡献,截至今年8月底,全村共借阅图书6736册,长期在外流动书籍不少于500册。张继芝,把满屋的书香化作了漫天的星辰,在知识的夜空熠熠生辉。
计鹏程 本刊记者 叶昌国 文/图
新闻推荐
在庆丰收的锣鼓声中,桥头集镇张荣海家庭农场卖粮的车队满载着金黄的稻谷,向周边的粮站进发,145万斤先后进入国家粮食储备库,所出售的稻谷一干、二净、三无杂,粮质优卖出了好价钱,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