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凌平 陈贻泽
12月3日至4日,梧州市举办为期两天的袁崇焕文化推广活动,宣传和弘扬袁崇焕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袁崇焕研究会会长、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亲临藤县天平镇新马村的袁崇焕故居参观,为袁崇焕石像揭幕,并到梧州学院以《袁崇焕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为题作报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袁崇焕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本报记者对阎崇年进行了专访。
1 潜心研究袁崇焕30多年
记者:请您谈谈对袁崇焕的研究历程。
阎崇年:我研究袁崇焕是起于对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研究,因为我发现,有人比努尔哈赤还高明。我就从明朝的角度研究袁崇焕,也从清朝的角度研究袁崇焕,同时从清朝的角度研究努尔哈赤,也从明朝的角度来看努尔哈赤,这么两个方面对照看。
接触袁崇焕已经50多年了,不断地积累资料,不断地研究思考。正式专题研究袁崇焕是在1980年。那年北京社科院要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就是关于北京的历史学术研讨会。我想把袁崇焕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来探讨,这样我就集中精神、集中时间来查访有关袁崇焕的资料。当时就来到藤县考察。
这样就继续研究,1984年在广西藤县开了全国第一次袁崇焕学术研讨会,出了论文集。后来又在香港开了一次国际的袁崇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藤县、广东东莞、香港和辽宁兴城,开过四次大的袁崇焕国际学术研讨会。应当说从1980年算起,到现在35年了,袁崇焕的研究比较充分了。
早在1984年袁崇焕诞生400周年的时候,我就开始筹备撰写《袁崇焕传》。1994年出版了《袁崇焕研究论文集》,2005年出版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少长咸宜、图文并茂的《袁崇焕传》。
我写袁崇焕的书有《袁崇焕传》《袁崇焕研究论集》以及《袁崇焕》《袁崇焕资料辑录》和《明亡清兴六十年》(原名“袁崇焕”)等,现在已有5本书。“《袁崇焕传》是中华书局出版,出版后脱销,加印后再脱销,北京有56家新华书店,目前一本都没有了,网上书城也找不到,他们正在加班加点做修订加印。”
2 “人杰地灵、人文朴厚的藤县培育出袁崇焕”
记者:袁崇焕的籍贯问题一直饱受争议,从您的研究成果来看,您如何看待?
阎崇年:袁崇焕的祖父世祥、父亲子鹏世居广东东莞。后从东莞乘船到广西梧州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袁崇焕的父亲子鹏,子承父业,落籍藤县。袁崇焕的青少年时代,在藤县的县学读书。
北京孔庙现存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题名碑记上第三甲第四十名进士,刻着:袁崇焕,广西藤县。谈迁在《国榷》中说:“崇焕,字自如,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这当然是根据进士题名碑的史料写的。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颜俊彦在《详袁崇焕家产并流徙地方(府署)》中说:“查看得袁崇焕原籍广西,入士后始以东莞为一枝之托,浮沉宦途,家无子息,所有财产尽经其弟崇煜掌管营理。”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载:“督师为广东东莞人,而以广西藤县通籍。两粤人士感今怀古,用纪其事于石,以谂来者。”
从我的研究成果来看,袁崇焕是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人文朴厚的梧州藤县培育出来的。他念书在这念,考秀才在这,考举人在这,到北京考进士又是在这出发,这是藤县的骄傲,也是梧州的骄傲。“袁崇焕是从梧州藤县走出去的,这是不能更改的历史。因为历史就是教科书,袁崇焕的历史就是教科书中精彩的一个篇章。”
3 袁崇焕的精神实质体现在“仁、智、勇、新、廉”
记者:您认为袁崇焕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阎崇年:袁崇焕作为明末优秀的军事统帅、著名的民族英雄,其精神可以用“仁、智、勇、新、廉”五个字来概括。袁崇焕的仁义与智慧,令人赞颂;勇气、创新与廉洁,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留给后人熠熠永辉、薪火永传。
仁。袁崇焕最可贵的品质,最值得我们景仰的精神,就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儒家的仁。袁崇焕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政治与军事舞台的,他深受儒家理念的熏陶与影响。袁崇焕就是继承了中国儒家仁爱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
袁崇焕的仁,有很多具体表现。我举一个小例子。他为保卫京城,从山海关骑着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三天三夜,赶到北京。马没有草料,兵没有粮食,他不许士兵抢老百姓家的东西,朝廷又不给,冬天也不能砍树生火取暖,在这种情况下和皇太极的军队打仗。而皇太极的八旗军四处抢掠,吃饱了,喝足了。袁崇焕是身先士卒!他是一个书生啊,冲在前头,举着刀跟八旗的贝勒拼杀,容易吗?他盔甲上中的箭像刺猬一样。受了伤以后把战袍撕了,把伤裹起来,继续打拼。打了10个小时,激战数十回合,后金军退了,明军胜了。这时候你是统帅啊,应该下马休息休息,但他没有。袁崇焕马上到各个营房巡视,慰问受伤的官兵,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慰问完了,才回到自己的帐篷,袁崇焕就是有这种大仁大爱。
智。袁崇焕不仅有大的仁爱,而且有大的智慧。我举一个例子。袁崇焕去辽东之前,明朝的军队一战败一战,一城丢一城。第一把抚顺丢了,第二把清河丢了,第三把开原丢了,第四把铁岭丢了,第五把沈阳丢了,第六把辽阳丢了,第七把广宁丢了,第八把义州丢了。宁远以北全丢了,特别是沈阳、辽阳丢了,唯独袁崇焕把宁远守住了,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智慧。
勇。袁崇焕不仅有大爱,而且有大勇。他出关担任辽职时,明朝丢城失地,败报频传,上下沮丧,极度困难。《明史》记载:自辽左军兴,明朝总兵阵亡者凡十四人。京师朝野官员,可谓谈敌色变:“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仁。崇焕独攘臂请行。”他朝觐在京,单骑出阅关内外。他出任关外,要到前卫安置失业辽人,《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后明辽东总兵高第下令尽撤山海关外锦州、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前卫等八城军民,宁前道谓袁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撤!”敌军号称十三万进攻宁远,他要“独卧孤城,以挡虏耳!”宁锦之战他仍勇敢抗敌:“十年积弱,今日乃一旦挫其狂锋!”这是何等胆量、何等英勇、何等气魄、何等雄魂!袁崇焕的性格特点,凸显一个“敢”字——敢走险路,敢犯上司,敢违圣颜。
新。袁崇焕到山海关外,辽东经略王在晋要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地方建一座新城,守护山海关。袁崇焕面对的是兵部尚书、辽东经略,他不同意驻八里铺敢于提出新见,反对经略王在晋消极防御兵略,建议在山海关外200里修筑宁远城。后来这座重城,成为抵御后金南进的中坚堡垒。袁崇焕面对的是支离破碎的残城孤堡,他还提出新见,建议在山海关外400里修筑关宁锦防线。后来这条防线,成为阻挡后金军南进的长城。袁崇焕面对的是传统的作战武器,他第一次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大炮用于宁远,发挥“凭坚城,用大炮”的新战术,取得宁远大捷。袁崇焕面对的是传统的战守策略,他提出并运用“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的策略原则,将守、战、款三者即防御与进攻、战争与和议两对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不泥陈法,依据实情,巧妙结合,灵活运用。袁崇焕有着大过人的事功,而他的大过人事功,源于他的大过人的思想——求新。
廉。袁崇焕是一位廉洁的清官。他做福建邵武知县,《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为官四个字:“分文不取。”后来他调到关外负责军队的事务,这时候他已经是“处级”干部了,很快又升到“厅级”干部,可他父亲死了,回家奔丧没有盘缠,一点积蓄也没有。同事、长官一起给他凑盘缠,走到今天河北这个地方,皇帝不许他回家,要他在前线坚守,他把钱又还了人家。他是很廉洁的,他死了以后抄家,《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家无余赀。”后来我看到崇祯朝抄袁崇焕家的奏报,也说他家里没钱。当时是战争环境,明朝的军费大部分都在辽东花了,袁崇焕掌握的白银数以百万两计,但他分文不贪,太难得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群峰本报通讯员陈维真李涛核心阅读“在经济新常态下,容县经济开发区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了稳健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