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陪妻子在超市购物,无意中,我似乎看到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同龄人在朝我笑。此人面相挺熟,但姓甚名谁我始终想不出来。待那人消失在人流中,一个绰号赫然在我脑子打转——“双重”。那人竟然是我的同学“双重”!我们好多年不见了吧!
邂逅“双重”,我不禁想起与这个绰号有关的轶事,想起我们难忘的初中生活。
我上初中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处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夜,人们的生活还很艰苦。
有一次,学校接到临时的劳动任务,所以在出发前为同学们准备了早餐:每人一大碗白粥。班里有位个子比较高的老兄动作快,三下五除二便“报销”了一碗。见还有人在窗口排队领粥,他便灵机一动,跟在对伍后面,又打了一碗。从那天起,“双重”的绰号便叫开了。并很快传遍了我们狭小的校园。
关于吃的,发生在“双重”身上的还有一件事。初中时,大家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时大部分同学的饭量都挺大,没有七两米饭是吃不饱的。但班里有个姓黄的干部子弟,饭量特小,食堂定量分的五两米饭总吃不完。有段时间,他每餐都先把饭分给“双重”三分之一后自己才吃。也许是吃了人家的太多,感觉不好意思,有一次“双重”借口说吃不了了硬是不肯再接那三分之一的饭,黄同学的有点急了,正色道:“真吃不了啦?”“真的!”“双重”语气坚定。“那我只能丢啦!”黄同学的果真把饭盒里的饭往水沟里刮掉三分之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大家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双重”的脸则霎时“刷”红到了耳根。从那以后,“双重”再不推辞,黄同学分的饭他“来者不拒”。“双重”人壮力气大,干活很卖力,性格也好,别人怎么逗他都不生气,所以在班上乃至全校都很有人缘。
回到家,我和妻子的话题自然集中到“双重”身上,谈起我们难忘的中学时代也谈起我们曾经的绰号。那时我们同学间喜欢起绰号,那些绰号大都有典故缘由。虽然多数绰号并不高雅,但都和当时的生活经历有关,都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几天后,我便打听到,“双重”这回是衣锦还乡了。高中毕业后,“双重”便离家外出闯江湖。他四处奔走,历尽艰难,终于在广东佛山安定下来。一次,他打工的厂里发生火灾,他奋不顾身,不仅救了老板一命,还临时指挥员工救火,有效减少厂里的损失。此后,他得到老板重用,职务一路攀升,事业与财富兼得。最近,家乡刚刚撤县设市,他嗅到了商机,决定回家乡办厂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我们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消费着自己人生的黄金时期。所幸的是,我们乘上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赶上一个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今,我们已走进人生的收获季节。
我想,人生几十年,好多人都有自己的绰号。这些绰号或高雅或庸俗,或自恋或嫌弃。时过境迁,总有一天会淡出人们的记忆,假如有一天,我在街上看见旧日的同窗,望着他的背影猛喊他的绰号,他该不会回过头来答应了吧?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
胡
浩
吴
晶)
根据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