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学习的韦思浩在杭州图书馆里看报
他的名字,叫韦思浩,杭州的一名退休教师;他的名字,叫“拾荒老人”,每月拿着5000多元退休工资,却一直拖着麻袋在杭城拾荒;他的名字,也叫爱看书的“流浪汉”,是杭州图书馆的“常客”;他的名字,还叫“魏丁兆”,曾以此名捐资助学,连女儿都不知晓,直至身后遗物被翻整出来……2015年11月18日,韦思浩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抢救无效离世。
就在老人离世后的20多天后,因为钱江晚报、杭州市品牌促进委员会、“浙大微鲁班”等社会机构为他立雕像的倡议,老人的故事,被再次传播开来。
立雕像倡议者:
“精神世界不可荒芜”
从1月4日晚至今,你的朋友圈是否被这样一条名为“【鲁班征集令】情动杭城”的文章所刷屏?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孟禾介绍,这条消息自1月3日晚间在其微信公众号“浙大微鲁班”发布开始,至5日下午5时止,已获得410万以上的阅读量以及13万多人次的点赞量,同时也引发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争议。
据了解,“浙大微鲁班”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鲁柏祥老师所带学生群体的微信公众号。
孟禾说,他们对于韦思浩老人的关注,始于老人去世以后杭州一些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在这些报道中,他们了解到,老人毕业于曾经的杭州大学,由于杭州大学后来并入了浙江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老人也是他们的校友,他们希望能运用微信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人认识这位师兄。
图书馆工作人员:
“他是温暖的城市记忆”
2014年11月,韦思浩老人的照片就曾出现在媒体上,一则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报道,引发很多人的关注,报道配有一张温暖人心的照片:一位老人,脖颈上挂着书包,正在专注地洗手。这位老人便是韦思浩。
那时,老人的身份,还停留在爱读书的“流浪汉”、“拾荒老人”身上。
1月5日,记者联系上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回忆说,老人在阅读前,有一个习惯就是去洗干净双手,“想必他是一个真正爱书的人。”
韦思浩每周都会有几个下午泡在图书馆读书看报,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在他经常去借阅书籍的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的寿晓辉说:“老人特别偏爱时政和历史类的书籍,最常去的就是图书馆二楼的报刊区。”
寿晓辉告诉记者,韦思浩老人偏爱三楼专题文献中心的最后一排座位。将随身的麻袋放下后,他就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报。捧起一本书或一张报纸,和其他人一样,沉浸在图书馆,静静地阅读,一丝不苟。“不断充电,不断得到精神支撑。”说起为什么喜爱阅读,韦思浩曾这样回答。都说“白首方悔读书迟”,而老人坚持读书的身影,激励着现代人即使到白首之时,仍要坚持阅读充实自己。
一年后,直到爱看书的“拾荒老人”遭遇车祸,生命垂危之时,媒体跟踪报道才发现这位老人的真实身份:他是每月拿着5000多元养老金的杭州退休教师,还曾匿名捐资助学,坚持终身学习。
去年12月20日,也就是老人去世后不久,钱江晚报、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联合发起众筹,“为韦思浩立一座雕像”。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相关人员表示,他们将会寻找专业人士为韦思浩打造雕像,为的是让人们记住老人的事迹,并能体会到杭州这个城市在细微之处的温暖。
女儿吴女士:
“父亲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好好学习”
记者拨通了老人二女儿吴女士的电话。吴女士说,2015年11月18日老人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老人最终抢救无效死亡;12月18日,老人的骨灰入葬。处理完父亲后事后,她和姐姐已在元旦前返回江西。
虽然因早年离婚,老人独居杭州,但回忆起父亲,吴女士的语气温柔:“整理遗物时,看到了我以前写给他的信,想起他总是笑眯眯地鼓励我们姐妹要好好读书。”
在整理遗物时,老人的毕业证被翻了出来。“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入学,因为时代特殊性,上世纪80年代才补发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证,这些都是真实的。”“父亲对学习要求很严格,他不是一个外向的人,脾气也很倔。他生活非常简朴,也不讲究,房子到现在还是毛坯,硬是不让我们给他装修。”吴女士说,父亲给家人打电话,用的都是公用电话。每次女儿们从外地坐火车来看他,只能守在家门口,有时候一直从早上等到傍晚,最后连一面都没见着。
直到老人去世后,女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他曾化名“魏丁兆”,悄悄捐资助学,部分凭证和信件才被发现。这些,家人们都是第一次见到。直到那一刻,大家才明白,为什么有退休金的老人,却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 (据浙江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娟)昨(13日)晚,大型真人秀《我要上春晚特别节目——直通春晚》迎来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江油姑娘郑兴琦获得各位评委及央视春晚总导演一致认可,拿到了央视猴年春晚的邀请函,进入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