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过年,有一项雷打不动的家务活,就是每家打扫完房子后,再贴上几张年画。新年画贴到木板墙上,原本清寒简陋的屋子,立刻变得亮堂起来,给平淡的农家增添不少节日的喜庆气息。
那些年,我们住的都还是壮家干栏楼。楼下层圈养牲畜、放置农具等;上层铺上木板,再用木板或竹笪隔成小间住人。家家户户的年画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一幅毛主席标准像。贴毛主席像的地方,是挂中堂画的地方,是家里最尊贵、最显要的位置。除此之外,其他各墙上的年画,大人往往交给小孩子们去处理了。内容也无非是五谷丰登啦,喜庆有余啦,革命样板戏啦。大红大绿的色彩,浓重明亮的色调,像是在屋子里洞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年画是个多彩的世界,许多知识都蕴含其中。年画内容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表现主人的精神追求与寄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年画充满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毛主席像、革命样板戏和阶级斗争成为年画主流。有一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木刻画,我至今还印象深刻。画面是毛主席挺拔着身姿,站在高山之巅,身披万道霞光,深情地眺望着祖国的壮丽河山。样板戏剧照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画面人物性格鲜明,催人奋进。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城乡大地。买年画的渠道更多了,不仅新华书店、供销社能买到,市场上出售年画的摊点也像雨后春笋冒出来。年画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计划生育”题材占据很大一部分。《只生一个孩子好》、《妈妈只生我一个》等年画,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今天,历史的车轮又飞转到二孩时代,假如谁还保存当年“计划生育”题材的年画,恐怕也成文物了。那时候,明星剧照也开始流行起来。陈冲、刘晓庆、张瑜、达式常等明星剧照都是受欢迎的年画主角。
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年贴完年画后,我都喜欢走家串户,去看看乡亲们都贴哪些年画。谁家贴得多,谁家贴得好,谁家的年画内容新颖丰富,都要来一番比较。饱览全村的年画成为我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
印象中,二叔家的年画贴得最好。二叔是一名干部,喜欢书法,擅长撰写对联,他家贴的年画也最讲究。除夕那天一大早,他先将屋里的所有木板墙用报纸糊上打底,再在每堵墙的正中贴上年画,最后二叔还给每一幅年画配上自拟自写的对联。年画与对联搭配起来,显得庄重而不失艳丽,内容紧跟时代又点缀以蕴含自己感情的对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家里的年画就可见主人的文化修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画内容也不断充实更新,但象征团圆、平安、富贵、长寿的传统年画一直是我们家的常客。到本世纪初,各个时代的影视明星、歌星的形象以及每个时代国家领导人的照片也一直深受农村人家的喜爱,被“请入”我们的堂屋。
时过境迁,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们快乐无忧的童年,也带走了火红的年画。如今在老家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还在延续,但也可能家家户户已建起新楼房,洁白的墙壁无需年画去装饰,年画早已消失殆尽了。每逢过年,在感慨寻找不到儿时年味的同时,我也常常回忆起当年的年画以及那段岁月的记忆碎片,演绎出心底一缕抹不去的伤感和留恋。
新闻推荐
马屁文化历史悠久,不绝于书,拍得高明,受用于无形,而劣质马屁往往会弄得自己灰头土脸。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