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开始写作,1986年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六九届初中生》一直到今天,王安忆经历了近40年的创作生涯。在此期间,她以《长恨歌》《桃之夭夭》等为代表的新海派小说轰动文坛,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等荣誉。如今,她还是复旦大学教授,为学生开设创意写作课程。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安忆最新长篇小说《匿名》在复旦大学举行了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
这是王安忆创作的第12部长篇小说,也是30多年来她首次举行新书发布会。在这个“史无前例的”发布会上,王安忆与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张新颖共同探讨了《匿名》一书的人物、主题和写作手法等问题,王安忆坦露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疑虑、困惑和思考。
谈新作
“这是一部突破之作”
在上一部长篇《天香》之后,王安忆花费了两年5个月的时间写成《匿名》。在35万字的篇幅中,小说讲述了一个上海的退休职工被误认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而阴差阳错地遭到绑架的故事,在经历黑道绑架、审讯、失忆之后被抛入一个叫“林窟”的大山中。远离现代城市文明的他不得不利用仅存的生存技能,进行二次进化,在一个匿名的环境中艰难求生。而在上海的家中,妻子杨莹瑛和一家人展开了一场慌乱的寻找。
小说营造了两个空间,被绑架者孤绝于世的空间和家人寻找他的空间。由于这奇特和颠覆性的遭遇,小说具有了对生存方式和文明的思考,产生了现代主义的抽象意味。而两个空间的互动则让小说避免了单调,与《鲁宾逊漂流记》那样的探险、悬疑探案小说拉开了距离。
张新颖指出,小说从一开始设置的“突然的力量”使这个文明世界消失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文明的废墟或者半文明的地方。“所以《匿名》是半文明、半原始的人与文明累积的世界之间发生的故事。”张新颖认为,《匿名》让主人公从一个文明的平台上坠落到文明还没有形成的地方,让他重新审视世界的变化,获取新的生存和进化能力,“同时这也是时间的变化,他从21世纪一下子掉到古代人类生活,掉到了时间的深处。”
正因如此,《匿名》可能不像王安忆以前的小说那样好读。用张新颖教授的话说,《匿名》在叙事的整体框架上是“转喻”,在对现代文明和小人物生存问题的思考上,她不断地变成隐喻的叙述方式,小说“不断地到这个世界的背后,到文明的进程里面去。这个世界就很深邃了”。
谈写作
“不写作的日子很没意思”
“不写你干什么呢?什么才能进入你的写作、你的美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写作,这个问题好像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难解。你越是觉得这个世界妙不可言,你小说的形式越跟不上。”王安忆说,《匿名》的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自己多年创作的反思。
她承认自己的写作很现实,没有莫言那样的浪漫气质,她甚至认为,小说的局限性就是“太现实”。“我确实是个不浪漫的人,小说实在是一个太现实的东西。在中国的文化里对小说的评价一直很低,我觉得也有道理,它确实是大家都懂的。”正因为过去小说的写作方式已经无法表达她的思考和“虚无感”,甚至物理、天体、考古等知识领域都让她产生向往,所以她才在《匿名》中进行了“大故事、大问题”式的探索和创新。
王安忆对小说材料精挑细选,为的只是表达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最终小说完成后,她对小说写作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写东西写到今天,30多年写下来,有时候真的很不满足。《匿名》写完之后,再让我写以前那种小说,似乎很难下笔。”
王安忆在年轻时曾下乡插队落户,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在这段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写作就成了她的庇护所。“别人说写作很苦,但是我觉得如果不写的话,日子过得很没意思。我最不开心的时候,就写作。一写作,我就安静下来了。”其实,作家的现实生活也许非常平淡,就像《匿名》中的主人公一样脆弱,但王安忆说:“正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上都很脆弱,所以才会去写作的。”
在某种程度上,《匿名》是一部探索现代人重新生存、找回自我主体性的作品,其中附带的思考深度,对读者也构成一定的挑战。正如一位读者所言,《匿名》的前半部分还有传统小说的意味,但到后半部分,就逐渐解构了小说的固有概念。而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不是简单地通过情节去展现思想,而是将整个的故事框架和人物的命运设置为她的问题意识和思考。
(南方日报)
新闻推荐
88比103,广东客场再负辽宁,目前总比分0比2落后,濒临淘汰边缘。全场比赛,朱芳雨在三分线外4投0中只得2分,小外援卡特在三分线外7投0中只得12分,上一战追分时刻大发神威的广东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