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多编著的《北京四合院志》,从发展演变、建筑形制和庭院绿化、室内外陈设、民俗民风等多角度,反映了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及现状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书中收录了923座现存的院落实例。而这些实例资料的调查和整理工作,更是始自2002年,算来长达13年之久。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但是,这组建筑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作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平面布局已经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是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的证实,这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方式的四合院,在汉代已经形成。之后,作为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全国性质的首都定于今北京,称为大都。大都城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城内用横平竖直的大街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以八亩为一份住宅的宅基地供居民建造院落,也就是著名的“八亩方宅”。根据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元代后英房和玉桃园等地的居住遗址判断,元代住宅的格局已经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了。所不同的是,元代住宅为轴线前端开门,且其前后两进房屋中间有廊子相通,使得前后两座房屋形成“工”字形,称“工字廊”。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明清时期,工字廊逐渐消失,大门开始从轴线前端偏居院落一角,直至清代中后期四合院基本定型。但是,自清代末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也随之进入了北京四合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西洋式的大门。这些西洋味由于基本上没有破坏四合院的格局,也没有打破四合院的尺度和色调,反而为四合院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当我再次翻开《北京四合院志》这部百万字的巨著,书中记载的那些历尽沧桑而显得满目疮痍的院落,以及那些历久弥新的宅院,在我这个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同等重要,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留住的都是我们深深的“乡愁”。
(《北京四合院志》,段柄仁主编,北京出版社)(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据新华社)考古工作者在海昏侯墓内棺中发现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并得到专家组正式确认:墓主身份为汉武帝之孙、西汉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