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的国内实践
四川阿坝州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开始探索“全域景区”建设,提出建设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旅游区、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家园户外天堂旅游区、中国汶川映秀震中旅游区、羌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冰川·草原国家公园旅游区等六大旅游产业区,架构起了突出区域特色和景观特点、覆盖全州、利于组合产品和线路的全域旅游统筹新布局。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提高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服务接待能力,特色魅力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星罗棋布,有效连接起各个高品位、多类型的景区点,以“拓景扩容、增量提质”为核心。全州旅游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初现端倪。
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丰富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强调“大产业”,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推动旅游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苏州旅游业整体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效的扩大转变。强调“大市场”,进一步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强调“大服务”,在交通、食宿、城市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宾至如归、流连忘返。
浙江省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要求,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所有特色小镇被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桂林“两江四湖”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较早探索之一。
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了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涝、排污,改造旧城,优化城市风貌,更激活了城市旅游,提升了“两江四湖”沿岸的商业和土地价值,实现了多功能融合,可谓一举多得。
海南省琼海市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
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逐步把12个镇建设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和风情小镇建设,琼海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田园式大景区。这个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演奏一曲委婉动听的田园小夜曲,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不断把更多游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成为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达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境界,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围绕“调转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区旅游亮点纷呈,民俗体验游,古道徒步游,摄影赏花游,研学游,养身游等一批旅游产品和业态正在兴起,以乡村观光为基础、文化体验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已经逐渐形成,取得了良好综合效益。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超过12个省市陆续出台降低社保费率措施。此次社保费率下调主要涉及哪些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