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化全景(二)

来源:鑫报 2016-03-04 00:46   https://www.yybnet.net/

叁:乐律

1、曾侯乙编钟(战国,短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长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1978年随县即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编钟钟架上悬挂有镈钟、钮钟和甬种共65件,全部是双音钟。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已发现的古代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的乐器,是我们认识西周乐悬制度最为重要的实物。曾侯钟无可辩驳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有绝对音高的概念,有旋宫转调的能力。所有这些从世界音乐史、数学史、科技史、文明史的角度看,都是最高级别的震撼。

2、骨笛(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长22.7厘米,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出土)

当时共出土16支竖吹骨笛,都是用鹤腿骨钻孔制成,大多有七个孔(不计吹孔)。出土的骨笛在实际测音时大多一吹即裂,只有保存最完好的一支勉强吹出了音。但有些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者仍然相信: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制作出吹奏“至少是六声音阶,也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

3、陶埙(商代,小的高4.2厘米,大的高7.3厘米,1951年河南辉县琉璃阁一五零号墓出土)

今天可见最早的陶埙是半坡遗址的一孔埙(不计吹孔的情况下,指孔只有一个),其实就是可以模仿鸟叫的狩猎工具。新时期时代一孔埙逐渐发展成二孔埙、三孔埙(商代中期)乃至五孔埙(商代晚期),其发音能力也由一孔埙的小三度逐渐发展为四声、五声乃至七声音阶的发声。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武丁时代的陶埙表明,公元前13世纪左右,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

4、曾侯乙编磬(战国,宽215厘米、高109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即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磬是石制打击乐器,是八音之一。单个使用的磬叫特磬,多个或成组配套使用的磬叫编磬。曾侯乙编磬一共有32块,磬上刻有编号和乐律铭文。据复原研究,它的音域跨三十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音质清越。其磬石材料主要是石灰石,仅有极少数采用了大理石。编磬下层左起第十一块磬石上还能看到三叶虫化石,非常有趣。

5、曾侯乙建鼓(战国,通高390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即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建”的意思就是“树立”。竖插在鼓座中的有柄鼓就是建鼓。曾侯乙建鼓的鼓座用青铜制作,由八对曲旋蟠绕的龙组成,像火焰升腾的形状。

6、牛首纹青铜镈钟(商代,高31.6厘米,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

镈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组合使用的乐器。众乐并奏时击打镈来控制节奏,起到定音打拍子的指挥作用。这件牛首纹青铜镈异常精美,同时也是已知镈类器物时代最早的考古发掘品。

肆:饮食

1、猪面鸟首彩陶壶(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500年,半坡晚期文化类型,高20.8厘米,1981年出土于甘肃秦安王家阴洼。)

古代常用豕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鸟则代表权力,代表男性。游农经济的时代,豕的饲养成本比定居农业时代饲养成本高,其价值也就更大。商代的豕被认为是贵重、吉祥的礼物。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居住地的稳定(游农经济渐渐被定居农业经济取代)和豕的驯化,很多和豕有关的字产生出来,例如“家”——房子底下有豕;再比如“圂”——意思是厕所,即厕所通豕圈。

2、花式面点(唐代,1960—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唐代的花式面点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应该归结于新疆干燥的气候。这些面点有的是用模具压制出来的,有的则是人手工捏制的。中间碗里所装的是饺子,饺子发明的时代远早于唐代。在四川省博物馆的通史陈列中展有一件新都出土的东汉庖厨陶俑,陶俑面前的菜案上就赫然放着一个饺子。

3、备茶图壁画(辽代,长181厘米、高152厘米,1993年河北宣化辽代张匡正<下葬时间为1093年>墓出土)

图中我们能看到两个函盒,大盒五层,小盒三层,据推断是用来装食品的。桌子上除带藤套的梅瓶和执壶之外,还有一把曲柄锯子、一把火钳、一把棕刷和一件铁柄匕形器。锯子是用来锯茶饼的,火钳是拨炉内炭火的,刷子是去除茶汤上浮着的茶沫的,铁柄匕形器是陆羽《茶经》中所谓的“则”,即一种长柄浅匙,专门用于烹茶时向滚水中加入碾碎的茶粉。

4、摩竭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茶具(唐代,高27.9厘米,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5、鎏金飞鸿纹银则茶具(唐代,长19.2厘米,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伍:衣饰

1、漆纚纱冠(西汉,冠长26厘米、宽15.5厘米、高17厘米,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漆纚纱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乌纱帽”,出现时代可追溯到西周。这件纱冠是用生丝(蚕丝)编结后涂上“大漆”,因此称为漆纚纱冠。上了漆的纱冠坚硬而有弹性,成为一个笼状的“甲壳”。漆纚纱冠的戴法是将它嵌在头顶的帻上。

2、乾隆明黄色缎绣云龙十二章袷龙袍(清代,纵144厘米,两袖通长19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存<文物号故41984>)

这件乾隆的龙袍是“吉服”而不是“朝服”或“行服”,是乾隆过节或参加应嘉(节)礼、吉礼、军礼活动时穿的。(而“朝服”是皇帝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穿的;“行服”则是皇帝在围猎时穿的。)乾隆穿这件袷龙袍的季节是春季。(袷,通“夹”。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穿夹、纱、棉、裘不同的袍。)龙袍的衣袖是典型的“马蹄袖”。这件龙袍列有“十二章”花纹,即十二种花纹。乾隆朝对十二章进行了改制,改制后的十二章排列方法沿用到清朝灭亡。

3、人物驭龙图帛画(战国·楚,长37.5厘米、宽28厘米,1973年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

出土时帛画位于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面,画面向上。画中人物高冠长缨,穿曲裾深衣,佩长剑,驾驭着一条龙御风飞行,衣袂飘扬。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楚地的冠制,画中细节可以与屈原的《离骚》、《涉江》相印证。

4、彩漆屏风所绘坐步辇穿冕服的汉成帝(北魏前期,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

5、乐舞杂技陶俑群(西汉,地盘长67厘米、宽47.5厘米,1969年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

陶盘上右侧三个讴员头上戴的就是“爵弁”。左侧四个讴员头上戴的是结缨高冠。这种竖环状、中间有个圆孔的高冠到底叫什么名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有可能是汉代所谓“术士冠”,也有可能是“进贤冠”。不过大家都承认左侧四个官员戴的是无帻冠(即不戴头巾的冠)。

6、壁画《相扑图》(东汉,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

壁画中两个男性大力士穿的是“犊鼻裈”。犊鼻裈里的犊鼻,是牛鼻子。牛鼻子如果不计算鼻孔,形状是曲边三角形。所谓犊鼻裈,就是今天所说的“三角内裤”。穿犊鼻裈的动作叫“缠”,说明犊鼻裈就只是一块布。

7、丝缕玉衣(西汉,长173厘米,1983年广州象岗南岳王墓出土)

玉衣是供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葬服,又称玉柙或玉匣。“细缕玉衣”是用丝绳连缀玉片制成的玉衣,“金缕玉衣”则是用黄金拉成的丝连缀玉片制成的玉衣。

8、如意云头锦鞋(唐代,长29.7厘米、宽8.3厘米<单只>,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二二四号墓出土)

这双鞋在唐代也是非常奢侈的。鞋头翘起内卷成如意云头,鞋面采用的是黄色地织蓝宝相花纹锦。不论从形制还是制作材料,我们都可以判断出这双锦鞋是当时高昌国贵族的穿着。(未完待续)

据微信艺库

新闻推荐

叶问之回家向一代宗师致敬八年前甄子丹第一次拜访佛山

叶问之回家——向一代宗师致敬八年前,甄子丹第一次拜访佛山,是为了准备《叶问》的拍摄,八年后的今天,他再度重返佛山时,《叶问3》已在国内上映。“叶问”的扮演者甄子丹表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中国古代文化全景(二))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