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什物
1、司母戊鼎(商代晚期,高103厘米<不含修复后的耳朵>、长110厘米、宽79厘米,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撇开假耳朵的遗憾不谈,司母戊鼎庄严伟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鼎中之王,是传国重器。司母戊鼎四个柱足和鼎耳都是中空的。整个鼎的鼎耳事先铸好后嵌入鼎范(即用来铸鼎的模子),再一次浇铸制成鼎身鼎耳,在商代晚期制造难度是惊人的。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
2、嵌贝青铜鹿形席镇(西汉,高9.8厘米,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嵌贝青铜龟形席镇(西汉,高6.3厘米,1984年山西朔县出土)
席镇是用来压席子的,一般是方形席的四角各放一个席镇。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我们见到的考古出土席镇的制造材料有石、玉、青铜、金四种。古人是直接坐在铺在地上的席子上吃饭聊天的,对于贵族而言,“不席而坐”(不铺席子直接坐在地上)和“席不正”(席子边和墙不平行或不垂直)都是不合于礼的。
3、宫乐图(晚唐,绢本,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存)
图中宫女的发式、服装和开脸留三白(额头、鼻子、下颌留白不施脂粉)是典型的晚唐时尚。画面正中的桌子与今天的桌子高度接近,但是当时的桌子主要还是用来置物的。桌子和凳子相配、人坐在桌子旁写字是到北宋才流行起来的。
4、漆案(西汉,高5厘米、长76.5厘米、宽46.5厘米,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漆案平底,四角有矮足。出土时案上放着五个盛有食物的小漆盘,两个酒卮(酒杯)、一个羽觞(耳杯)和一双筷子。汉代的分餐制,从中看得很清楚,吃饭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送进嘴里、马王堆出土的这双筷子仅用于分餐和从滚汤中捞取食物。小漆盘正中写有“君幸食”,酒卮上写有“漆布小卮”,羽觞上写有“君幸酒”,全部用木作胎。
5、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东汉,纵36厘米、横42厘米,四川大学博物馆打拓)
画像砖上部是弋射图,弋射是在射出的箭后拴上绳子,便于将射中的鸟兽收回。在弋射的猎人身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弓形器物,下方并列一排线轴,这应该是一种类似纺锤的绕线工具,用于收回绳子。画像砖下部是收获图,他们收的应该是水稻,最左边的一个人是送饭的。
6、亚鱼鼎(商代晚期,高19厘米,1984年河南安阳孝民屯南一七一三号墓出土)
鼎是炊煮肉类的食器。从这件鼎可以看出,鼎是由三足有袋鬲演变来的。先秦的鼎因为青铜材料本身的原因,经常是煮肉时鼎中的水还未烧开,青铜鼎腿却被烧化。所以鼎中盛放的肉类一般都是先在陶器中烧熟后再倒入鼎中的。
7、伯矩鬲(西周早期,高33厘米,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二五一号墓出土)
青铜的鬲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普遍使用的陶鬲演变而来,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器。鬲从春秋中期衰落,战国时已很少,到秦汉就完全绝迹了。
8、妇好分体甗(商代晚期,通高35.3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甗是蒸食器,一直到汉代都能见到。甗的下半部是鬲(用作水锅),上半部是甑(蒸锅)。甑下面有带孔的篦子,用来通水蒸气。出土铜甗中有食物遗存的例子并不多见,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一件铜甗,甗中放置的赫然是一颗人头。
9、天亡簋(西周初期<武王时期>,通高24.2厘米,道光末年陕西岐山礼村出土)
簋是盛黍稷的礼器,从商代出现,一直流行到西周,所以形制也有诸多变化。簋和鼎一样,使用的数量表明了贵族身份的级别,使用时一般是九鼎陪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
10、遂公盨(西周中期,口长24.8厘米、高11.8厘米,近年盗掘品,传河南出土,现存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盨是盛食黍稷(米饭之类)的器物,形体一般接近长方体。盨出现在西周中期,春秋以后不再使用。这件盨内有铭文98字,铭文劈头就讲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内容非常重要。
11、伯公父簠(西周晚期,通高19.8厘米,1977年陕西扶风云塘村西周窖藏出土)
簠是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簠基本形制为对扣着的一对梯形台状盛器,分开则成为两个一样的器皿。簠出现在西周早期后段,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到战国晚期后消失。
12、变形蟠龙纹敦(战国中晚期,通高21.5厘米,1981年北京通县中赵甫村砖瓦厂出土)
敦(dui四声)是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皿,有簋发展变化而来,所以《仪礼》中簋与敦不分。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和战国。
13、乳钉纹爵(夏代晚期,高22.5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爵是饮酒器。图中的爵左上部分管状结构叫“流”,右上部尖角叫做“饮”或者“尾”。这件爵非常纤细,但仍给人很好的平衡感。按照邹衡的意见,爵的三足就是在模仿一种长尾鸟的尾和两只细脚。爵上有两个蘑菇形小柱,其具体用途到现在也没有合格的解释。
14、兽面纹斝(商代晚期,通高48.2厘米,传世品,上海博物馆收存)
斝屡见于三礼,其用途是饮酒或在祭祀时盛香酒。发现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是祭神时的祼酒器。祼的意思是酌酒灌地的祭礼。
15、透空云纹铜禁(春秋晚期,高28.8厘米、长131厘米、宽67.6厘米,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
一般来说,“禁”是商周时期用于摆放“尊”的座子。青铜铸造的“禁”非常稀少,至今总共仅发现七件。大家推测,“禁”有很多都是木质的,所以不易保存。
16、亚鸟觚(商代晚期,高32.2厘米,1980年河南罗山蟒张出土)
觚是饮酒器,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就彻底绝迹了。
17、鸮纹觯(商代晚期,高19厘米,传河南安阳出土)
觯是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这件觯壁上饰有鸮(猫头鹰)纹,非常精美。
18、几父尊(西周中期,通高60厘米,1960年陕西扶风齐家村西周窑藏出土)
铜壶是储存酒的容器。壶流行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商代铜壶数量比较少。 (完)据微信艺库
嵌贝青铜龟形席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四力合一”的保护管理网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