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炭能够去甲醛”、“袋装奶加热会铝中毒”、“不锈钢杯子泡茶有害健康”……时下,微信朋友圈里这样的“科学知识”多如牛毛,结果证明无一例外是流言。
它们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尤以养生秘笈、健康宝典之类居多。标题亮眼、内容可读是其共同特点,有些用“耸人听闻”来形容也不为过,它们普遍“迷惑性”很强,观后难免“手一滑”,便转发出去,本以为因此能让更多人受益,结果却让流言像插上了翅膀的鸟儿,“飞”到更远更广的角落。
“万能”的微信朋友圈,让一条条吸引眼球的信息能够持续传播不断发酵,冲击着人们的视线的同时,也像迷雾一样笼罩了真正的科学。仔细研究这些科学流言,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是一些大错特错的说法,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人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和陈旧认知,只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局限和认识能力的不足,才让其有了滋生空间。
只要稍加剖析,就不难发现,这些“科学常识”,大多无可靠来源,难有效验证,貌似有理有据,其实破绽不少,普遍语出惊人,多半很不靠谱。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些别有用心者,通过各种吸引眼球的方式,让流言披上科学的外衣,旨在谋求某些不正当利益。
一些为吸引眼球、疏于求证的不负责任的媒体,以及成千上万缺乏思考力和鉴别力的“好心人”,客观上也对这类流言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好在像北京科协这样的机构,通过发布“每月科学流言榜”这样的形式,对各种流言进行及时地澄清和解释,对流言形成了强力有效的狙击。
一个人力量虽有限,但数亿微信用户每人转发一次,传播力将是惊人的。流言止于智者,也止于谨慎转发。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警惕那些假科学之名传播的流言,对每条“科学知识”三思而后“转”,谨慎行事,就能避免充当流言的“帮凶”和“二传手”。
新闻推荐
近日,小岳岳(岳云鹏)在微博晒出一张与自己撞脸的男孩照片,并附上文字道:“谁有这孩子妈妈的照片?我想看看。我的微博都炸了。”小岳岳晒出的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