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太多的节日,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渐渐地,我们不知不觉淡化了期待的焦躁,丧失了拥有的激情。然而,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还是如期在心海泛起柔柔的涟漪……
也许我是需要补偿吧?补偿童年书籍的贫乏阅读的饥渴,补偿天资的愚钝智商的低下,补偿阅历的简单、学识的浅薄。我喜欢“勤能补拙”的良训,坚信阅读的效果和知识的力量。“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足不出户就能阅知天下事,这是阅读的恩赐。有些朋友对此是不屑的,因为“互联网”给了他们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自由。但我的血液是由未经加工不能速食的五谷杂粮养育,自然跟不上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节律,也便只好慢悠悠地等待四月的蝉歌,等待阅读的狂欢。
其实,我也不是等到“读书日”才装腔作势或正襟危坐地阅读,那毕竟不是阅读的初衷,也不是阅读的目的。
关于阅读,名人有论述,凡人有格言,我当然不可能再想出什么金科玉律,也不能系统地总结一套更好的方法,只是将自己的体会跟朋友们分享。
阅读需要自觉。据说,北京青少年平均阅读量是每人每年12本,即每个月读完一本书。我对“平均”很不“感冒”,但很依赖图书。因为相信书,所以读书;因为喜欢诗,所以读诗。笃信着“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睡前或起床之后,都读读床头的书,饭后读读新到的报纸和新买的杂志;笃信着“身教胜于言传”,周末再忙也要陪孩子读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念念“碧云天黄花地”。只要读书的意志战胜了自己的惰性,就不必担心“书非借不能读”;只要不想做一个骄傲狂妄自大粗俗的人,就喜欢聆听“生也有涯学无止境”的教诲。
阅读需要选择。不少教师喜欢指导孩子们阅读,“读书日”之前,更是替孩子们列出一份长长的书单。国学普及的,科学知识的,世界名著的,当代佳作的,不一而足。在“必读”类书籍中,被高高举起做宏篇广告招牌的要数“名著”啦。只可惜,我对“名著”并不特别偏爱,因为我还有业务书籍要读,还有自己感兴趣的书要读。除了不读那些传播负能量的书,我还要留些精力研究一些私人的志趣——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好意思,请别动不动就邀请我加入你的“读书圈”。
阅读需要活用。很喜欢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应该是指导阅读最精确、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了。书籍是往圣前贤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不竭的源泉。但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社会总是向前发展,人类总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总不能走回头路,成为故园里的“腐儒”。读李白,就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多点自信,不懈奋斗;读杜甫,就要考虑寻求“广厦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点仁慈,奉献爱心;读苏轼,就要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境淡然,逆境坦然……
“观古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愿每个日子都是激情澎湃的“读书日”——风和日丽,独坐花下草间,细品优美意境;风雨交加,共倚窗前灯下,畅谈读书心得。
新闻推荐
环卫工人对湖面死鱼进行打捞
5月4日早晨6时许,海南省海口市民发现红城湖湖面漂浮大量死鱼。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