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鸡汤文”“标题党”和微商广告等“占领”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网友调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税”。专家表示,公众应提高媒介素养,达成朋友圈“共识”,实在不喜欢也可关闭该功能。
北大博士“吐槽”朋友圈
《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开来,引发了网友的讨论与思考。
作者“破破的桥”为北大博士。他在文章中称,生活谣言、伪科学、心灵鸡汤等无效信息充斥网络。这一情况,在朋友圈尤为泛滥。“破破的桥”说,谣言迎合了人们的刻板印象,瞄准了人们普遍的经验盲点。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帖,瞄准了公众知识盲点,有时会诱发人们的恐惧心理。心灵鸡汤则是摸准了人们的“逻辑缺陷和情感需要”的软肋,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上海网友“乌子虚”说,“微信朋友圈无非几种:炫富,晒美,炫旅游;微店,鸡汤,求投票”。网友“Forgetting”直言,自己被朋友圈里的无效信息“虐得很惨”,大量的信息垃圾耗费了时间和流量,如今他已“退圈”。
专家建议提高个人媒介素养
针对朋友圈无效信息泛滥等情况,专家建议,公众可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学会鉴别信息,趋利避害,实在不喜欢,可以考虑关闭该功能。
朋友圈朋友相对封闭的关系,正是谣言等泛滥的一个原因。“微博、门户网站等传播方式是网状的大水漫灌式,微信朋友圈则像一个孤岛,传播是点块状的。它开放也不完全开放,圈子之间重叠部分就是信息传播的口子,其传播力不容小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教授表示,使用微信朋友圈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不喜欢可以关闭该功能。不能片面的说它影响智商,“毕竟如何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跟个人的媒介素养有关”。
就如何引导朋友圈规避无效信息的问题,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红认为,公众需要时间去认识信息绑架行为,最终达成“行人过马路需要等红绿灯”这样的社会共识,遵守朋友圈不成文的规则,才能避免被各种无效信息刷屏。 (据新华社)
“刷屏奇葩”大盘点
群发助手检测删除,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打开群发助手,群发此信息。弹出来好友验证就证明对方把你删了,别让删了你的人占用你的内存。”一年之内,上海市民陈嘉三次收到了同一个人发的这条微信消息。陈嘉说,本来不常见面的朋友发来信息还挺高兴的,但一看是群发助手验证就兴趣全无。“老发这样的信息有点不考虑对方的情绪,感觉对方的信息也比较闭塞,以后交流估计也非常少。”
微商面膜 “三天变脸”,“三无产品”数不完
面膜使用前满脸痘痕,用后皮肤马上“吹弹可破”。在从事新媒体运营的高君说,自己的朋友圈之前有不少人在卖面膜、做微商,经常发这样的对比图。 较之于一天发15条图文并茂的动态、“不肯给熟人赚钱,结果被陌生人坑”的道德绑架,高君觉得微商最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产品安全问题。
老人常年“迷路”,孩子经常“被拐”
不转发锦鲤本月必有灾、起底披着国货外衣的日货、转发此信息至微信群可获得红包……在广州某银行员工穆舒的朋友圈里,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谣言。穆舒说,对这类谣言长辈最容易中招,“一翻我妈朋友圈,骗局揭秘、老人小孩走失等谣言不少。
新闻推荐
2016年中超联赛第五轮16日继续进行,在一场焦点战中,江苏苏宁主场以2∶0战胜上海申花,以4胜1平的战绩继续领跑积分榜。中超前四轮,苏宁四战不败积10分排名榜首,申花积6分排名第五。在昨天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