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县文联、北京奥肯律师事务所协办,北京奥肯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承办的“清代状元李振钧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诗词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所与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在京3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共100余人出席会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毛胜发,县政协副主席殷书林以及我县部分文化学者等应邀与会。参会者围绕李振钧的家世生平、诗歌创作与诗学思想及其与时代社会文化思潮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会议由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主持。
李振钧是清代道光九年出自我县城西乡树林冲的进士、殿试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今有《味灯听叶庐诗草》两卷传世,现存诗歌415首。另有《粤行日记》、《梓行古文》,今已散佚。其诗文直抒胸臆,率真高洁。研究李振钧的文集对于了解清代科举文化、清代嘉道时代的诗歌风气,以及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诗词艺术的复兴,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志熙指出,研究李振钧的意义在于,他出生于典型的江南科举仕宦家庭,其成长植根于明清科举仕宦的文化土壤中。农耕经济与文明、传统商贸与科举构成了明清江南社会的基本形态,这正是明清文学的社会基础与表现内容。其诗歌总体上趋于唐风,兼有盛唐与中晚唐,也有融合宋调的地方,又非刻意模仿,属于嘉道盛平风雅的多数派。
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从李振钧关注山水花鸟之美与注重表现女性之美两个角度具体地阐明了李振钧“悦性灵”的创作实践。同时指出,由于对当时重大社会变化的参与不多,与当时主流学术、诗歌活动的互动较少,其诗歌没有进入诗坛主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认为,李振钧的科第道路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保存至今的作品不多,但足见其诗歌才华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王达敏认为,作为桐城派故里的诗人,李振钧诗歌女性题材深受桐城派影响,而且这一题材早在其前就大量存在。
中华诗词学会学术部副主任李葆国强调,李振钧的诗歌不仅仅是士大夫的闲吟酬唱、风月情愁,细读之下,却能够感觉到诗人沉郁而又至纯至真的家国情怀。
中华诗词研究院研究员王贺通过分析李振钧、龚自珍等人的会试对策认为,晚清是传统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李振钧生当此时,政见与思想却相对保守,与追求经世致用的变革思潮不甚同步。
会上,毛胜发、殷书林以及北京奥肯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宗虎在发言中均认为,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认识李振钧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充分肯定李振钧作为一个状元诗人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与家乡文化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
此外,与会者还就诗歌体制和题材等问题,对李振钧的歌行、七律以及题画诗、悼亡诗等作了细致的讨论,肯定其艺术成就;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他与“随园诗学”“随园体”之间的承变关系。李振钧出生于科举世家,一门父子三进士,少年时起又长期侍亲宦游各地,交游甚广,对他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学者们对他的家世、交游以及部分游踪作了缜密的考证,并根据他的诗歌及相关资料,修订充实了既有的年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研究人员提交的相关论文100余篇,经过多名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最后确定53篇入选论文集优秀奖。大会组委会还评选出7名特别奖,分别为状元奖1名、榜眼奖1名、探花奖5名。
(本报记者刘辉)
新闻推荐
赵国庆一年一度桂花开,今年又逢国庆节。我当如何度过?有人建议自驾游悠哉,我觉不妥,车祸猛如虎,塞车似游龙,花钱找罪受。又有人举荐乡野采摘乐陶陶,这倒可参考,可惜只是去年的翻版。网友“尘土”力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