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关系,一般来说是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家长与老师、班主任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孩子(学生)是维系这个关系的纽带。对待孩子,家长和学校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取得优异成绩。为达到这个目的,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老师们尽职尽责,奉献爱心。家长们也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督促孩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完成作业,并对学校的教育进行监督评价。家校关系处理得好,孩子的成长就会顺风顺水;家校关系尴尬、僵化甚至缺失,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前途。
然而近年来,家校之间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单是今年就有多起,如甘肃环县二中老师用暴力殴打学生,安徽蒙城多名中学生群殴老师,湖南衡阳家长掌掴女老师,等等。当今社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尤其在城市里,家校双方经常发生矛盾。孩子出现了问题,比如学习成绩下降,或犯了错误,家校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而不从自己及孩子身上找原因,导致矛盾不断升级。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说了一两句,回到家添油加醋向父母诉说一番,有些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立即跑到学校跟老师论理甚至动粗。大部分中小学校都订制统一校服,统一在校吃早餐,毕业班经常订各种资料……这些自然要家长付一定的资金,有的家长虽然也付了钱,但心里总是不太情愿,怀疑学校乱收费,于是网络论坛上匿名攻击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做法,引来一批不明真相的人跟着起哄,教育部门认为“事态严重”,责令学校马上作出解释,弄得学校领导、老师诚惶诚恐,身心俱惫,如履薄冰。同时,这种行为也惹恼了大部分家长,恨不得将发帖人揪出来狠揍一顿。
为了不惹麻烦,老师对学生(尤其是“强势”家长的孩子)的教育逐渐流入形式,教育过程没有爱心渗透。当然,大部分老师还是很有责任心的,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不会受一些家长的“聒噪”所干扰。教育部2009年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说:“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到底什么方式叫做“适当方式”,是口头批评,或罚站,或罚扫地,甚至鞭抽、栗凿?既然没有明确界定,在老师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方式也不极端,没有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做家长的就应积极配合,给老师充分的理解,补充完善对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老师跟孩子甚至自己过不去而暴跳如雷。
有位外国教育家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我国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表达了家校要和谐统一的道理。
大家要明白,学校和家长都是服务学生的主体。家长和学校要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共同设计孩子美好的未来。孩子出了问题,家校之间应该多沟通和理解,冷静分析问题的起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相互指责,激化矛盾。家长要多给老师一些理解和信任,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学校也要开诚布公地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营造融洽的家校环境。老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水平,给学生奉献满腔的爱,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校关系。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
郁琼源)记者27日从住建部获悉,为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住建部、工信部27日在北京发布了我国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