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一条条路、一座座桥编织起了陇中大地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一棵棵树、一片片绿为陇中旱塬平添几许春色,构筑起了保护环境的生态屏障;倾心帮扶,村里的山路加宽了、水来了、危房改造了;送来了科技、养起了牛羊、种起了药材、办起了工厂……正是发生在身边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汇聚成了陇中***、精准脱贫的洪流,书写着陇中巨变的光辉篇章。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点点滴滴看发展》栏目,请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今天刊发首篇稿件《老马种出了“科技田”》,敬请关注。
□曹应森
“五一”前后,桃李芬芳,正是陇中播种马铃薯的大忙时节。笔者驱车来到安定区香泉镇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只见平展展的梯田地里机声隆隆,人们忙碌的身影,勤劳的安定人民正在用智慧书写着发展现代农业的恢宏画卷。
从过去重视种植夏粮作物到如今马铃薯遍地开花,从“二牛抬杠”到现在的机械化全程作业的历次演变过程中,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香泉镇池沟村村民马义,既是见证者,又是实践者。老马所经历的每一次种植技术的革新,每一次耕作工具的更新,他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所有的变化,让他感慨颇深。
种田如绣花。10年时间里,老马是伴随着时代变迁一路走来的。他有幸成了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成为大田种植生产部部长。公司在香泉基地流转土地800多亩种植马铃薯6年的时间里:老马负责管理种植露天脱毒马铃薯时,当初亩产只有1.5吨左右;自从推广应用全黑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亩产达到2.5吨到3吨。这一切彻底地改变了老马传统的种植观念——只有科技种田,才能种出高产田、高效田。
在凯凯公司大田种植现场,1台大型拖拉机带着旋耕机加足马力旋耕,3台大型农业种植机正在进行匀称作业,集起垄、施肥、施药、种植、铺膜、覆土等工序于一体,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心省劳力,播种精准到位,垄距行距标准,垄直膜面平直,俨然是用几何工具描绘的那样标准规范,成为一道科技示范风景线。老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最近央视《中国财经报道》聚焦马铃薯专题报道里,新疆石河子农技专家郑翔天种植的马铃薯亩产达到4吨、收入上万元的事实,在香泉基地凯凯公司的高产高效试验田里终将会实现,老马的内心也在期待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一边是大田种植正在有条不紊推进,而在另一边,30亩24座塑料大棚里却是风光无限。望着葱茏的马铃薯茎干粗壮,叶片硕大,有些马铃薯花含苞待放时,马义自豪地讲述今年公司的新试验。他和科技人员新推出的“一草三膜、一年两季粮蔬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利用当地麦草、秸秆,可以减少土壤板结,还可减少因焚烧造成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又可以肥田丰产;一年两季粮蔬轮作倒茬,第一茬种植的马铃薯将于6月中旬上市,第二茬种植的蒜苗可于12月中旬上市,正好与南方马铃薯错峰上市,蔬菜反季节上市销售,规避了市场风险。一座塑料大棚年纯收入将会在1.5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记者安蓓)记者1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100个以大型高铁车站为主和50个以机场为主的现代化、立体式综合客运枢纽。综合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