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彩霞 吴小元
文征是清方志学家章学诚所主张的“三书”体之一,它和掌故一样编纂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资料。《桃花潭文征》即为一例。
《桃花潭文征》初刊于乾隆四十年(1775),由清乾隆间泾县人翟大程辑。翟大程,字云九,号依岩,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出任广东知县,著有《抱瓮斋诗文集》、《桃花潭文征》行世。《文征》中内容分为四部分:一曰本宗,志家学也;二曰邻族,专取万氏,盖同居是潭也;三曰流寓,皆客于潭而作者也;四曰知交,“足迹未及吾潭而与潭上人相邮赠者也。”将此四类诗文汇编成册,“述德诵芬,用意至善。”
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系青弋江流经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域,潭边上原是唐代汪伦故里,李白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潭即以此闻名。潭边方圆数十里之内,有竹林禅院、白云庵、二水山房、酌月楼、钓隐台、采虹冈、书板石、垒玉墩、浚清阁、踏歌古岸、桃花渡(东园渡)、桃花滩、鱼龙潭、落星潭、九里潭、万寸潭、漆林渡、九龙滩、涩滩、麻溪、麻川、前川等几十处风景秀地。大唐天宝十四年(755)汪伦邀请在宣州的李白赴泾,李白到桃花潭后受到盛情款待,因而临别作《赠汪伦》,从此桃花潭进入了世人的视野。
居桃花潭畔的翟氏后人仰李白之文风,勉后辈以继学,从此文风盛行,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七个翰林、十个文进士、四个武进士,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赐建翟氏文昌阁,以倡一地之文风,拢四方之俊才。泾县当时的民间谚语云:穿衣戴帽茂林吴家,书香传家水东翟家。作为编者的翟大程出于翟氏之后,《文征》编纂当然以翟氏为重点,六卷之中占其三。《文征》所录的翟氏本族人物始自明朝的翟台,终于清朝的翟赐履。共计录有翟氏本宗中明至清时的诗人83人,诗作666首,文赋93篇。
在此之外,与翟氏隔水而居的万氏诗文,也为《文征》所选。当年万巨与汪伦一起盛情接待过李白,因此李白有“因思万夫子,解渴同琼树“的诗句,又作《扶风豪士歌》相赠。数百年后的明季,有崇祯已卯(1639)举人万应隆以文章而闻名于江左。江山鼎革之际拒绝入仕,颇为时人所重。万氏作品被选入《文征》也反映了编者翟大程的眼界和胸襟。
流寓之作的入选是《文征》的又一特色。一地有名与否与人有关,而其人又不一定是当地人,如来桃花潭一游的李白,桃花潭即藉之而名垂千古,如同以诗而闻名的黄鹤楼、以序而闻名的滕王阁,地以人传,人以文传,最后内化为当地的文化历史,成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独具特色。还有一类文人,不必一一亲历此景此情,但是却在彼此的书信往来中相互提及。桃花潭成名后,公卿大夫、词人学士及方外之流虽不能亲至,但是桃花潭畔的山川景色、人物风流却往往想见于百千里之外,形之于文,不可忽视。这是文征的第四部分。
乾隆年间的翟大程在编录过程中“束发受书,即有志搜辑片楮只字,见辄录之,遂盈巾笥,”终成《文征》。他希望此书能流传下去,以使桃花潭其传有自、其述有由,成为一部早期的桃花潭志。光绪三十年(1904)翟大程侄裔翟凤翔、翟凤章二人有感此编存者稀少,于是重新校讎,集资重刊。至公元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霞云为便于现代人阅读,在光绪年版本上重新点校出版。它不仅是古泾县政治、经济、文化、风土民情的历史画卷,也是泾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而鲜活的历史资料为新时期的桃花潭旅游开发注入了沉甸甸的文化内涵。
新闻推荐
泾县讯(王响宁 胡凤 曹开发)5月2日中午1时许,泾川镇幕桥村年轻的居民刘某急匆匆地来到泾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报警称:4月21日,他通过支付宝向一张尾号为2979的农行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