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调研“虚应” 难取“真经”

来源:定西日报 2016-06-23 23:57   https://www.yybnet.net/

□魏泽光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蔚然成风,为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凝聚了无穷的智慧和动力。然而,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面对当前改革征途中的疑点难点和错综复杂、诉求多元的社情民意,依然四平八稳,“虚应”其事,不求甚解,危害极深。

例如,有些领导同志为图清静,不住集体公寓住别墅,每天上下班车接车送就得花费数小时。到单位后,总是窝在文件堆里和下级报送的材料中冥思苦想、发号施令,“稳”得简直像块沉在河底的石头,毫无挪动半步之意。对此类高高在上的“现代寓公”,人们常用“屁股大”相讥之。

有些领导同志倒是下去“调研”了,但总喜欢挑肥拣瘦、厚此薄彼:出脚专挑那些炒得较热的项目工地和发展势头居前的地方转悠;专挑那些块头大、效益好、缴税多、人气旺的企业公司转悠;专挑那些自己曾经牵线招商、拍板定夺、协调投资的地方转悠;专挑那些“得意门生”执掌的领地和部门转悠;专挑那些下级主官每逢年节“上下互动”热络的地方转悠。而对待那些条件相对艰苦、内部矛盾较多的地方和部门,一时遇到发展瓶颈、需要爬坡过坎的企业和地方,以及那些缺少从政渊源关系、主政者不善于“左右逢迎”的地方,则往往只“许”不“诺”,“弯道超越”,极少光顾。

有些领导同志虽然荒于修为内涵、调适形象,但对“顿悟成佛”的玄门左道笃信不疑,自以为只要会抢“镜头”、频上“头版”,何愁不被捧成“大美人”?以至连那“描眉点额”的功夫也可一概省去,下去东跑西窜无非是忙于赶场子“曝光”而已。

有些领导同志下去之前习惯于通知先行,鲜有微服私访,唯恐下面少了“如数家珍”似的悦耳之言。下去之后又常以行程“过紧”为借口,免了找群众座谈的环节,只到接待室品品茶,听听汇报,再吃顿饭,便打道回府。即便到了现场,也似演“折子戏”,按预设流程“跑龙套”,或乘车兜风、观“花”赏“景”,或只看“门面”不探“后院”,何以从打捞“沉默的声音”中取得“真经”?

有些领导同志每遇下面的“初兴之事”,生怕给了半点把握、跟着蹚了一滴“浑水”。倒是有点像“公输刻凤”典故中的看客,强不知为知之,情况不明,先入为主,妄下判断,疾首蹙额,求全责备,无疑给那些敢为人先者平添了三分风险。

有些领导同志常把调研素材视为“挑到篮子里都是菜”,缺乏必要的“精耕细作”“咀嚼反刍”、科学分析。其结果自然是雾里观花、粗精混杂、真伪并存、主体不清,最终真正能被吸收消化并指导实践的,却寥寥无几。

更有甚者,平时对跑基层、忙协调、克难关、解死结虽不那么上心,唯独对串门子、拜“把子”、拱位子、探路子、敛票子之类特别上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人云:“不明察,不能烛私。”陈云同志曾讲过一句很精辟的话:“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一目之罗”难得鸟,官僚主义混不长。领导干部一旦对调查研究抱以“虚应”之态度,任凭“浮云遮望眼”,甘为“旱鸭”,或半沉半浮、“下”不到“位”,“足”到“心”不至,难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对基层情况若明若暗、一知半解、假外看真,则容易误事殃民、自毁形象。如若折射到识才用人上,极易良莠难辨、错点鸳鸯,让真正的骐骥良才“怀才莫用,济世无门”。

有句诗词说得好:“春江水暖鸭先知。”寒去春归,江水返暖,能最先觉察到这一微小变化的,唯有天天下河的水鸭子。各级领导干部要想掌握基层实情、发展脉动、改革节奏、社会焦点、百姓冷暖、民之所期,就得经常下去“游一游、潜深水、抓活鱼”。心怀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识别力去倾听社情民意,才能发现问题,化解难题,找到科学发展的真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吴东魁是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家、鉴赏家、

...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调研“虚应” 难取“真经”)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