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五)

来源:鑫报 2016-06-22 23:55   https://www.yybnet.net/

49、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属战国时期,1974年河北平山县出土。通高36.2厘米,上框边长47.5厘米,环座径31.8厘米,重18.65公斤。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饰勾连云纹。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另外,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0、中山王铁足铜鼎 属战国时期,1977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二字,腹部凸弦纹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内容可补史籍之不足,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1、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为岫岩玉制作,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故称“金缕玉衣”。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2、长信宫灯 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出土。灯体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 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 称“中华第一灯”。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3、铜屏风构件5件 西汉青铜器。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五件铜屏风构件就是其中较为精美的部分。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

54、角形玉杯 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杯形如兽角,口椭圆,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 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5、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6、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中期晚段,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7、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所绘以神、龙、日、月为主。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神话中女祸、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但传说中由烛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所以他极可能是烛龙神。烛龙的左右身侧画着五只仰天长啸的仙鹤,这是代表长寿的瑞鸟,它们使天国呈现一片祥瑞的气氛。烛龙的右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类似于乌鸦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是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这些太阳半隐半藏在弯曲绵长的蓝色扶桑树中,而这种传说中的神树是太阳的栖息地,它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烛龙的左边则是月宫的描绘,银白色的月牙弯弯如钩,正是月初的月象。其上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蹲伏着,口中还含着一颗可除百病的仙草灵芝。再上面是一只昂首腾跃的玉兔,它轻盈瘦长的身躯与蟾蜍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月亮之下,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然而舞。烛龙之下,有两只展翅相对的飞鸟,长颈短尾,这应是楚歌中鸿鹄高飞举千里的鸿雁。其下,有两只兽首人身的怪物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上扯着一个呈梯形的乐器——铎,振铎作响是欢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铎之下是两个呈倒形的天门,门上两旁是神豹两只和紧守通天大道的两位守门神—司阍,现在此二神躬手相立,恭敬作揖,他们和天国中所有的神、龙、瑞兽一起,正满怀欣喜地恭迎升天的老夫人。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下是神禽飞廉,这只貌似猫头鹰的怪鸟专司引魂升天。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8、直裾素纱禅衣 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的骄傲。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9、青花釉里红瓷仓 元代楼阁式瓷仓,在仓后两柱间有正楷直书墓志,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记载死者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之孙女”,死于后至元戊寅(即后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于南山。这件楼阁式瓷仓,造型别致,虽然是随葬冥器,仍不失为珍贵的工艺品。青花釉里红瓷器,甚为罕见,作为楼阁式瓷仓,并且有明确纪年,迄今仅为孤例。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据微信玉器百科

新闻推荐

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创产品联展举办

6月22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本次联展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40多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综合博物馆和中国...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五))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