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学术发展史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学术同宇宙间万事万物一样,都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随时变动的。变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不外两项,一是新材料的发现,一是新观点、新方法的萌生。寅恪先生也发表了类似的意见:“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引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他借用了佛教现成的术语,生动地、形象地提出了“预流”问题。我个人认为,不能再有比这更恰当的表述方法了。根据这个标准,历代许多大学者都有一个预流的问题。不预流,就无法逃脱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窘境,学术就会陈陈相因,毫无生气,也绝不可能进步。寅恪先生是预流的楷模。
(小若 辑)
新闻推荐
前段时间,闺蜜婷婷谈了个男朋友。婷婷条件一般,但她男友的条件非常好,是个海归,学识渊博且一表人才,还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管,各方面条件都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