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师
去年腊月十五,据新闻上讲这天是本地区近五十年来气温最低的一天。
在张家楞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件件充满时光包浆的老式木工工具整齐地摆放在一条长凳上。当视线透过彻骨寒气凝望着它们,我能感觉到它们身上那些经由人手使用而深深渗透其中的人的味道,温暖着周遭今冬最冷的空气……
这些工具的主人就是三张师。
三张师是方圆几十里内有名的木匠,今年83岁的他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哥哥给人做木活谋生。因此,这里很多人都知道他,许多人家里曾经也都用过他做的木器。
他说,他做木匠正当年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因此对家具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结实耐用就行。所以,他说自己做的都是木工里的粗活,只能算个“半竿子”(方言,意思“不是最全面的”)木匠。
讲起陇西那些比他还老的老木匠,三张师说,“曹(方言,意为“咱们”)陇西的木匠根子还是在人家莫家”,后来才是“大树下的大张师”和“北关马师”,大张师的得意徒弟是“南山湾的大陈师”,他的大哥又是大陈师的徒弟。
三张师说起陇西木匠行自然是很自豪。他说在清朝年间慈禧太后掌权的时候,莫木匠曾经去过北京城考木匠。当时监考官要包括莫木匠在内的几个匠人,在木材上三斧头砍出一条直线。莫木匠想三斧头肯定砍不直一条线,结果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功夫,只砍了一斧头,然后快速用斧背在木头上连敲两声。监考官听了三声,以为是砍了三下。再看那木头,果然有一条笔直的线。考官看过非常满意,于是封莫木匠为“木进士”。
这虽然是个民间故事,但故事并非毫无来由。
故事背后透露出,过去真有这样一位姓莫的木匠,他技艺不凡,而且在后世的陇西木匠行里有很高的声望。
在和他聊天快结束时,我们提出想要拍摄他曾使用过的工具,耳朵有些背的他却以为我们要拿走这些工具。于是他急切地用家乡话婉转地回绝,大意是:我就只剩这一点工具了,虽然不常用,但万一有人拿“推耙”、“铁锹把”来修,我就没办法了……
等听清我们只是想拍照的意图之后,他大笑着“哦!”了一声,紧接着大声说:“务曹就走么!”(注:务曹,方言意为“那咱们”)。
三张师就是这么一位老人,做了一辈子木匠,连说话的语气也像斧头用力砍在木头上。
后来,在对其他老木匠的采访中,我们又听到了关于三张师的几件事。其中一件是这样的。
有位比三张师年轻的木匠,今年也已经60岁了。据他讲,二十多年前,三张师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干木活力气仍然很大,速度也快。有一次他们一起干活,突然电锯的保险烧了,他俩就停了下来,这时三张师走过来问他们,娃娃们,你们等什么着来?他们回答,等着换保险,电来了再锯。
三张师,听他们讲完也没说话,就拿传统的锯子锯了起来,直到他们等电来的时候,三张师已经锯好三块大木板了。
三张师也有慢的时候。
那时候在别人家做活,人家都会管饭。三张师一直是带头的匠人,吃饭的时候东家也会给他第一个盛。但是,每次吃饭,三张师总是最后一个放下碗,因为按照规矩他放下碗就表示已经吃好了,东家也就不会再盛饭。所以,三张师怕跟着他做活的人挨饿,总是等大家都放下碗以后,自己才最后一个放下碗。
新闻推荐
新起点上的跨越之路——岷县漳县6.6级地震灾后重建纪实本报记者马国旗刘佳丽
七月岷漳,正值盛夏。草长莺飞,群山染翠。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在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大地震颤、家园被毁;三年后,那片曾经受到重创的土地,已不见累累伤痕,触目所及,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