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润西安”工程让西安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记者 谢伟 摄
西安,一座拥有3100年建城史的古都,曾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800多万西安百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书写着这座伟大城市新的时代篇章。
自201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将渭北工业区建设、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八水润西安、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确定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高起点描绘城市长远发展路线图——
渭北工业区建设,搭建起了西安经济的发力平台;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守护了这一城山水一城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全面展示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八水润西安,让水韵长安人水和谐的美景就在身边;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让一流的路网助力西安经济腾飞。
四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回望过往,建设发展征程中的历练已经成为一种美好记忆,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一座工业基础扎实、绿水青山环绕、历史底蕴深厚、市民出行便利的品质之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导下,五项重点工作让西安向世人展现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生活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收获着幸福与自豪。
决策着眼长远 务实谋划城市发展路径
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每一个时代都不缺少勇于担当使命、敢为人先的实干者。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建设,这是基于对西安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是事关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
长期以来,经济总量不大、工业支撑不足,一直困扰着西安的经济发展,工业也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短板,在反复调研论证,充分酝酿和科学决策后,西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西安的工业突破战略,2012年8月,渭北工业区挂牌,拉伸了一座城市的工业筋骨。
城市寄情山水,层次才会更加丰富。秦岭北麓,被西安百姓亲切地称为城市的后花园,这里是西安的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是大自然对西安的慷慨馈赠。守护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充分展示秦岭大美,正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为此,西安市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纳入五项重点工作。
作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长安城遗址,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展示好这一重大历史文化遗存,成为西安传承中华文明千年文脉的神圣使命。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决定到2020年,分三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并启动8.58平方公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便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但历史更迭,自然侵袭,曾经的盛景已然不再。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将“八水润西安”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再次将八水和这座城市编制在了一起。“八水润西安”目标直指水系治理、引水进城、河湖连通,计划打造“库连河、河连渠、渠连湖”的新胜景,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张开地图,西安位于中国陆地版图的中央,在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具有东联西进、沟通南北的主枢纽地位,同时,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这座千年古都也面临着交通的巨大压力,路通则变,让道路变得更通畅,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就如同要让城市的血液更畅通,发展更健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进一步加大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列入五项重点工作,让一流的路网,助力西安经济腾飞。
成就扎实前行 用责任担当回答时代考题
把准脉络,铺就蓝图,如何让五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这既是一道关于城市管理智慧的考题,更是一道关于执行力的考题。
做大工业,并不等于走简单的、粗放的、原始的工业发展道路,西安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四年来,由装备、航空、现代工业三大组团组成的渭北工业区协力发展,创造出令人称叹的“渭北速度”,渭北已成为西安工业经济的重要引擎,逐渐显现出城市经济全新增长极的喜人风貌。渭北工业区还加快修编水、电、路等专项规划,投入38亿元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成功引进苏州金龙客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渭北工业区领导小组副主任金乾生说,渭北工业区始终围绕着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已落户企业1518家,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9.59亿元,占全市20.4%,同比增长2.4%。渭北工业区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加高端,对全市的工业贡献程度越来越高。
协调发展,少不了好的自然环境。2013年10月,《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西安创新性地为一座山立法,持续抓不放松,西安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配套约束性规划。研究确定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区的“四至”界限,制定西安市“十三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编制《西安市“十三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使秦岭生态保护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中央联合督查组实地核查后认为,给全国38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法整治违建提供了治理方式方法。西安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在秦岭北麓清查违法建筑202栋,对秦岭北麓直观坡面进行绿化,共计完成28978亩,取缔秦岭北麓西安段的所有非法采矿场,改善浅山区的景观环境、交通环境、服务设施,照明、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峪口片区综合提升及界碑标识系统等生态工程顺利推进。 创新性的立法,让秦岭更加绿,也让百姓共享了这片风景。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现代与历史同样协调发展。站在汉长安城遗址上,汉未央宫南墙,城门、道路、宫殿等汉代遗迹清晰可辨,一个巨大的历史遗迹和一座现代化城市遥相呼应,在新时代中相互和谐依存,彼此对话。目前,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已完成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概念性规划编制,启动南护城河水系恢复工程和直城门遗址博物馆建设,汉都新苑41栋安置楼也已陆续迎来了曾经的老住户。徐家湾地区被纳入汉长安城特区综合改造,打造以科技创新与智慧低碳为核心的城市新区,被财政部列入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曾经城市最大的“城中村”如今已经成为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好去处,这里建成了5处游客服务中心,直城门大街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2014年6月22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始点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年来,渭河西安段、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蓝田段完成全部堤防建设,西安提前完成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使浐河成为城市东部真正的城中河。与此同时,仪祉湖、西安湖、航天湖、大兴湖、常宁湖、堰头湖、桃花潭,及渭河城市段生态区、浐灞湿地公园、灞河灞桥生态湿地、渭河华山湿地、幸福湿地、渭河人工湿地、沙河水街、浐河城市段、沣河良家滩、沣河沣东生态景区等“八湖十湿地”陆续对市民开放,新增生态水面2823亩、湿地6357亩。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加大河流城市段治理,稳步推进黑河水库二期工程,加强全市水源地安全检查,确保了城市水安全。“八水润西安”已经让西安百姓逐步共享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工作开展以来,西咸北环线、西临高速改扩建、渭南玉山高速等3条省市共建高速全面完工通行。实施绕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提升工程,增设立交3处、改建1处,增设绕城东服务区。加快4条过境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渭北大横线和省道107一期建成通车,国道108西段全线贯通,秦岭北麓旅游绿道户县段基本贯通。2016年,西安直飞阿拉木图、旧金山等航线开通,使西安国内航线达到240条、国际航线增至38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200万人次,古都居民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地铁3号线实现长轨贯通,4号线土建工程过半,1号线二期和5号线一期启动建设。同时,市民出行不仅可以选择地铁、清洁能源公交车,还可以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公共自行车,从家门口租一辆公共自行车,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已经成了市民的一种新生活,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新景观。
共享幸福在身边 给百姓摸得着的实惠
宋晨从小就生活在梨园路附近,小时候,她常和同学去不远处的那片黄土塬上“探险”,她不知道,那里曾经是汉王朝的都城。“在我的印象中,那里颇为荒芜,尤其到了冬天,特别萧瑟。”而现在,依然住在梨园路的宋晨,每天晚上吃过晚饭,都会带着父母和孩子去汉城湖遗址公园里散步,整修一新的步道,熙熙攘攘不时拍照的人群,让她很难再将这里和儿时记忆中的那个有些脏乱的“老城垣”联系在一起。“这几年,我才渐渐知道,原来从小就在身边的这片土地埋藏着这么深厚的历史,如果这段历史就这么一直被封存,甚至被破坏被遗忘,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所幸这座城市留住了这段记忆,并会让这片风景永远留存下去。”宋晨说。
“我们家没买私家车,但是生活在这里,一点儿都不觉出门有什么不方便。”家住纺织城的张圣洁大爷在西安已经生活了30多年,随着城东交通综合枢纽的建成,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有了明显变化,“纺织城这地方距市区挺远的,以前要想出趟门就得打车或者坐公交车,特别到了夏天,公交车里没有空调,特别难受,但是现在我就可以坐地铁,如果不赶着上下班高峰期,人又少又舒服,这里离客运站也近,我回商洛老家特别方便,这里还能坐机场大巴,我现在坐飞机去上海看小儿子的时候,都是从这里坐大巴然后去机场,这些方便在以前都是不能想象的。”张大爷说。2012年10月,西安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公交车驾驶员王曼利说,未来都市公交车和地铁的接驳将更加便利,相信百姓出行一定会更加顺畅。
“为了进一步提升秦岭北麓的旅游景观,结合107省道改扩建,我们还启动了旅游绿道示范工程。”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工程处副处长张争明介绍说,绿道工程位于秦岭北麓关中环线以南,东起长安子午峪,西至户县黄柏峪,路线全长21.85公里,经过建设者们的努力,目前采用红黄两种颜色区分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已完成路基路面3公里多。“周末的时候来这里骑行的市民特别多,在城市里生活久了,都想亲近大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心情,一方面是道路环境好了,另一方面,秦岭越来越美了,大家也都愿意来了。”张争明说。
40岁的西安市民唐尚书几乎每个月都会带上妻子和孩子去秦岭脚下的几个峪口徒步,“几年前,进山的几个峪口环境很差,开车过来也不好停车,所以几乎很少来,但是最近几年,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配套设施越来越好,亲近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他说。而像唐先生这样的市民的到来,也为居住在秦岭山脚下的百姓带来了福利,沣峪王家沟“他二婶”农家乐,如今早已闻名遐迩,还带动了附近大门、枣岭、佘家湾的上百户农家乐,吸引来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农家乐经营者蔡小平说:“以前大家没有热爱秦岭热爱环境的意识,总觉得那是别人的,和我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保护好这座大山,其实就是保护好每一个人的家。”
五项重点工作开展四年来,西安市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百姓享受的自然环境更好了,大家的出行更便利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深厚了,发展也更有底气了,五项重点工作给西安带来的变化,每一项都是揳入历史坐标的改变。
6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在西安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四年来,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始终将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惠及全体市民的战略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和支持,五项重点工作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引领。”
用使命与担当,回答发展的历史课题。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多干打基础、利长远之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怀揣百姓民生,怀揣永续发展,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见证了西安人民奋斗的足迹,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的生动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 的西安实践
西安市委、市政府进行的五项重点工作,历时四年,从最初的决策到取得今年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创新的办法开拓工作,协调各个机制关系的完善发展,为城市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让千年古都拥有更加开放的胸襟和环境,让市民和更多人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生组组长石英说,西安市委、市政府所做的五项重点工作,是“五大发展理念”在西安的最好实践。“四年来,我们都目睹了五项重点工作带给城市百姓的实惠,这些工作是着眼于西安长远的大工程,着眼于城市的根本发展,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是干不成这样的大事的,同时,也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更加深植于城市之中。”
石英说,因为工作关系,自己经常出差,许多外地朋友都会觉得西安是一座西北城市,河流穿行河水荡漾的景象可能难以在这里见到,“这几年我带着他们来,他们都非常吃惊,没想到‘八水润西安\’和秦岭的保护让西安的自然风光如此之美。还有城市的交通,我去过的很多城市都已经限号限行了,但是西安对交通的管理一直以‘疏\’为主,而不是‘堵\’,这就让百姓共享了城市的交通体系,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城市病\’。”他说,“这五项重点工作,是下了大决心的,都是有难度的大工程,也取得了最好的效果,这样的工作还应该持续下去,这是一份需要继续书写的答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吕仁义说,五项重点工作中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就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文保规划与遗址保护相互协调,遗址区发展的各项具体安排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及我们的相关承诺,遗址区建设没有以牺牲环境、生态、资源为代价,同时还提出了对历史水系的利用和现存道路的改造,突出了遗址区生态功能,并让市民享受到了遗址带给他们的生活品质上的提升。”
新闻推荐
民办高中计划招生5794人今年西安145所公办民办普通高中计划招生52919人,比去年减少1478人,其中城六区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公办高中计划招生22825人,民办高中计划招生5794人。西安市教育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