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双桥联圩胜利圩的抗洪英雄们
◇本报记者 余健 文/图
胜利圩,宣州区双桥联圩上最危险的圩口之一。它的历史记录最高值是13米多,而截至昨天中午,胜利圩的水位,已经达到了14.7米。在圩内的村镇里,内涝、溢堤、管涌等险情随处可见,危险就悄悄地蛰伏在身边。
就在这最急难险重的地段,有一群“迷彩绿”活跃在堤坝上,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抗着肆虐的洪水,“改写”着历史数据……
“临汾旅”官兵: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一夜的暴雨,让胜利圩的水位猛涨。在胜利圩张村段,洪水早已平了圩埂,两边垒起的沙袋,似乎也渐渐难以“抵抗”。
“再加把劲,先把这150米的河提固好!”来自12集团军“临汾旅”及所属某团的一位指导员大声吆喝起来。喊起响亮的号子,官兵们分为两个梯队,一队紧急赶制沙袋,一队加紧修筑新堤。为了在短暂雨停间隙将堤坝筑好,人人争分夺秒,在装沙点和堤坝间来回奔走。短短十几分钟,这段河堤就迅速被垒高了几十公分。
此时,已汗流浃背的官兵们,却不敢稍作休息,马上又要赶到下一个险情处。“一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大家肩靠肩、人靠人就能凑合睡会儿。”12集团军“临汾旅”及所属某团的小费,是一名新兵,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一线。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他的双脚早已肿胀发白。“没有时间了,小伤就别耽误了。”
老兵小潘,原本计划8月份休探亲假,但接到命令后,他便自动放弃了假期。“累是肯定的,但人民子弟兵,保卫的就是老百姓,关键时刻一定要挺上。”
退伍军人:抗击过98年洪水 如今也不“缺席”
告诉记者,重新穿上“迷彩服”,心里又有了当年抗洪的感觉。已经在圩埂上奋战了3天的张剑,除了做好巡逻监测的工作,一有机会,就和村民一起,打木桩、固堤坝、堵漏洞。他说:“作为一名军人,保卫家园,保卫老百姓,是我们永远的职责,并不会因为我们离开军营,而有任何的改变。”
胜利圩上,还有一群身穿“迷彩服”的人,坚守一线不松懈。来自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张剑,是一名退伍军人。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他曾和战友们一道,被调拨到重灾区江西九江,力抗洪水。在那一个月里,他见识到了洪水的无情,也用行动实现了人定胜天。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他主动申请来到一线。他
救援民兵:12天没回过家 挂念刚会说话的儿子
受暴雨的影响,胜利圩内各村镇的不少路段,都难以正常通行。身穿迷彩服、红马甲的水上抢险救援队,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转移被困的百姓,也将急需的物资,最快送到现场。
已经12天没回过家的范益景,是水上抢险救援队的一员。每天从早上6点钟,到晚上10点钟,范益景就一直穿梭在水面上。“最危险的一次,是晚上出任务。河面上黑茫茫的一片,冲锋舟的螺旋桨又被水草缠住了。”范益景说,当时四周什么照明设施也没有,他们就被困在了船上。好在范益景经验丰富,一群人才顺利脱困。
“苦点累点都不怕,就是有点想家。”提起家人,这位铁铮铮的汉子红了眼眶,他说自己有对双胞胎儿子,现在刚学会喊“爸爸”。有点休息的时间,范益景都会掏出手机,让妻子发点孩子的照片、视频。“我们都有信心,能渡过这个难关。”
河水已经漫过了圩埂,官兵们忙着铲土、固堤。
新闻推荐
李一氓的一生,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学期间就“一直爱看各种杂志”,李一氓说:“我觉得乱七八糟这么一看,经过这么一个长时间的筛选,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最后,“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