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
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阅读似乎也变得漂浮起来,心平气和地深入阅读日见其少了,快餐式的阅读开始大行其道。作为阅读的对象,长篇小说显然已被冷落,短小说大受大众热捧,更短的闪小说更是日益成为阅读新宠。我也未能免俗,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我与文学阅读已经渐行渐远,有限的阅读,不是浮光掠影就是蜻蜓点水,因而与心灵震颤这样深刻的阅读体验几近淡漠了。
东西先生的长篇小说新作《篡改的命》,让我有机会从文学快餐的包围中突围出来,痛快淋漓地享受一番久违的生命的感动。
作为潜心十年的“磨剑”之作,东西的《篡改的命》无疑是一篇可圈可点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这一段历史时期。这正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由开端到日渐发展的时期。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改革毫无疑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生活。
《篡改的命》通过农民汪长尺一家父子两代人的命运挣扎,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社会阶层固化的鲜活样本,读来为之心酸落泪。
主人公汪长尺的父亲汪槐当年参加水泥厂招工,分数上线了却被副乡长的侄子顶替,被迫一辈子待在穷乡僻壤侍弄庄稼。二十年后,汪长尺高考上线了,被牙大山(小说暗示其父是县教育局长)冒名顶替上了大学,丧失了通过升学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得不继承父亲的衣钵。
不难看出,汪槐父子俩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后者几乎就是前者的翻版。他们都曾有过改变人生走向的机会,但不幸均被剥夺,命运因此而被篡改。是什么篡改了他们的命运呢?是权势。无论是副乡长还是教育局长,都在篡改汪槐父子俩的命运上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正是在权势的捉弄下,汪槐不得不回归穷乡僻壤惨淡度日,汪长尺也不得不重蹈父亲的人生轨迹。
但小说的着力点显然不在于表现权势如何阻断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实际上,小说对此仅是点到为止。小说重在描述偏僻农村的底层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渴望、无望的挣扎和为此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小说中,汪长尺尽管“输得一丝不挂”,却始终不忘改变儿子汪大志的命运。当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失败的人生很可能影响儿子的前途,汪大志极有可能重蹈自己的人生覆辙时,他狠心地遗弃了儿子,费尽心机地设计让那个他痛恨不已的官二代收养了汪大志。在他精心策划下,汪家第三代的命运走向轰然改变。
这无疑也是一次命运的篡改。与汪家前两代的命运是被他人篡改不同,这次篡改汪家第三代命运的“主谋”却是至亲,篡改的出发点不是剥夺,而是赋予——赋予汪大志汪家自身所无法给予的更好人生。不能不说,用骨肉离散这样的非人性手段来实现改变汪家命运的目的,这个代价显然是巨大的。
但这还不是代价的全部,执着于改变汪家命运的汪长尺甚至还付出了生命。当儿子前途和自己的生命发生激烈矛盾,两者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他决然选择为儿子的前途让路,义无反顾地跳下西江桥自尽。这个代价无疑已经上升到悲剧性层面。
《篡改的命》的结尾尤其精彩,也震撼人心。汪长尺的儿子汪大志被收养后改名林方生,以富家子弟的身份沿着另一种人生轨迹成长,后来做了警察,查案中惊悉汪长尺当年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并且是自己的生父。为了查案,他回到父亲的家乡,面对亲生的爷爷奶奶,竟然不敢相认,还把爷爷奶奶珍藏的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偷走,把与父亲跳桥自尽的相关案卷抛入西江大桥,亲手把所有关于自己身世的信息一一抹掉。
汪长尺苦心孤诣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到头来却换来如此结局。残酷的命运给他开了最后一个玩笑,他为改变命运的所有努力全都变得荒诞了。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几多思考,几多唏嘘!
新闻推荐
海南临高灾后清淤 8月21日,海南省临高县公务员在清理道路垃圾。近期,受台风“电母”影响严重的海南临高正逐步恢复水、电、道路和通讯,灾后生产恢复和重建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