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黄花梨雕菱花笔筒 此黄花梨笔筒高13.8cm;敞口,平沿,筒状深腹于下部略有内收,平底,外沿凸出。口沿下有一周凹弦纹,倭角线由口沿下延伸至底部,顺畅自然,规整协调,上下相应,底部为弧形的花叶,从而俯视整器,如同盛开的菱花,形象秀雅出尘。做工精细,材质上乘,造型沉稳而不乏灵动,端庄大气,包浆古朴。
清初 黄花梨嵌螺钿花鸟纹笔筒 笔筒高13.2cm,黄花梨材质厚实,色泽深沉。通体嵌以螺钿等,构成山石、花鸟纹饰,图案布局紧凑,色彩艳丽。
清 黄花梨嵌百宝博古笔筒 笔筒高14.4cm,形态丰满,雕饰的图案,素雅怡心。螺钿嵌博古纹,色彩反差强烈,靓丽照人。
明 黄花梨嵌银丝诗文笔筒 笔筒高13cm;上下均嵌银丝回纹边饰,筒身以银丝镶嵌诗文“虚其中何投不容,圆其外与物无碍,平平直直锋颖自出,余更羡而之居逸。允执子。”“洛阳守”方章款。镶嵌工艺精细。
清 朱宏晋刻黄花梨山水诗文笔筒 笔筒高18.5cm,外壁一面浅刻山水图,一面刻诗文相配,诗尾落“宏晋刻”及“怡亭”印章款。 朱宏晋,字用锡,号冶亭,一号敏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机巧,精摹印,凡金、银、瓷、竹、牙、角,无不擅长,而刻玉尤精绝,与江皜臣相伯仲。晚年技益工,刻玉及雕漆诸作,能在薄片上雕成极细花鸟、亭台、山水等镂空图案,惟妙惟肖?
清 郭岱款黄花梨笔筒 笔筒高11.5cm,最大直径7cm;择取以自然纹理美著称的黄花梨,造型规整,端庄典雅,敞口,圆腹,口底相若,平足。筒壁线刻郭岱佳作,只见梅枝纤细、遒劲老练,造“一树独先天下春”之境,书中笔锋遒劲有力,行字舒展流动,大小相兼,顾盼呼应,行间跌扑纵跃,布局和谐。此笔筒书画不夺木材纹理之美,自然质材与文人之气相合,格调高雅,诚不易得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这里展示的是嘉德拍卖中成交价格较高的精品黄花梨笔筒。
据文献记载,三国时已有笔筒。吴国的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之《螟蛉有子》篇云:“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虽然文中没有言明笔筒的材质,但从桑虫放的地方,一为木空(木),二为书简(竹、木)推论,笔筒也应是竹木之质。但是三国的笔筒与后世的笔筒是否一样,汉代出土的竹笔筒或可窥得其形。如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汉墓各出土一件竹笔筒。金雀山汉墓的竹笔筒两端穿透,筒身镂有八孔,筒身中间及两端有三道皮箍,笔筒涂黑漆,出土时,笔筒里置有竹笔。筒身上的镂孔是为了便于取笔。由此可知,汉代的笔筒是一个镂孔的细竹管,笔完全置于其中,与后世圆筒状插笔的笔筒有很大不同。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提到的笔筒,可能也是这种形状,细竹管状的笔筒似乎更适合放桑虫。宋无名氏所作《致虚杂俎》言:“王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班;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王献之把玩斑竹笔筒被传为文:人雅事,只是《致虚杂俎》为后世追记之作,记载东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存疑。
记载笔筒较多的是明代的文献。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查抄明代一代权相严嵩(1480年至1567年)家产的清单上,列有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笔筒等。
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笺》笔筒条曰:“(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文、屠二人皆为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对当时的文房器具多有记述。只是二人钟情于竹木的雅洁,对其他质地的笔筒关注不够。
综上所述,对笔筒的明确记载始于明代,实物方面,我们现在看到的笔筒多为明清以后的制品,传世的所谓宋代笔筒并不确切。故从实物和文献两方面看,笔筒应该出现于明代中晚期,并且很有可能始于竹笔筒,自此以后,成为中国置笔最主要的用具。
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亦较为常见,有紫檀木、沉香木、鸡翅木、黄杨木、红木等。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做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而清代木笔筒做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孙雪居,其作品甚为罕见。清代有吴之璠、黄炳勋、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笔筒以紫檀、沉香木较为常见,纹饰以花卉居多。紫檀笔筒很少采用较为繁复的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泽、纹理或棕眼加以表现,故显得大方稳重,古朴典雅。
清代木雕笔筒与明代风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高浮雕、浅刻及浮雕、镂雕、阴刻综合技法,刀法纤巧细腻。清代集浮雕、镂雕、阴刻于一身的木笔筒较为常见,此类器物集中表现了清代木雕技艺的成熟与高超。
(据古典家具网)
新闻推荐
广西运动员第一次点亮奥运会主火炬: 李宁、张艺谋通力配合放光彩
2008年,第28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在自家门口举办的这届奥运会上,同样有广西面孔参与的精彩瞬间。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