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庆阳市委、市政府与北京盛世唐人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了六集《黄土大塬》电视纪录片,向世人报道了二十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黄土高原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史前文明遗址,为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神话提供了科学确凿的历史证据。
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陇东南列为始祖文化历史区。庆阳诸多的华胥氏文化遗存,应该成为研究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依据。由于庆阳华胥氏史实的湮没,目前尚被排除在始祖文化历史区之外。编者撰写此文,就是为了研究确认庆阳上古文明在华夏民族历史中的地位。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早在20年前就提出了重建中国古史远古时代的研究问题,至今尚无权威作品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夏纽带工程组委员会专家委员、历史学家王大有经过诸多考古史据,对万年中华民族史三皇五帝的断代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的权威成果,证实中华民族历史不少于一万年。他认为,中华民族形成从燧人弇兹氏立风姓为开端。从燧人弇兹氏产生历法,为文明时代的开始。他给出一个历史的框架表和编年表,上限1.4万年。公元前7724年以前是燧人氏时代,称为原始初民时代的晚期,认为这是中华先人创《河图》《洛书》的时代。这个时代,正是华胥氏在庆阳由渔猎游牧进入葫芦初始农业和伏羲画八卦,盘古率伏羲氏由西葫芦河进入成纪的时代。
自第四代伏羲开始,中国进入原始社会氏族联盟时代,先后10个政权,历时5653年(前7724—前2071)。这里显示出自伏羲政权前即9740年前至1.4万年之间,正是燧人弇兹氏发现天道,创造《河图》、《洛书》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晚期,也包含了14代华胥氏在庆阳发展葫芦农业与伏羲画八卦、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岁月。
王大有划分的三皇五帝年表不一定精确,但他为人们研究上古史提供了一个大概轮廓。在王大有的论据中,首先根据《山海经》确定了炎帝氏族在庆阳的繁衍生息。司马贞在补记的《史记》中称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孔子、司马迁浓缩了三皇五帝时代,把6000余年的原始部落时代浓缩成一脉相承的九代人,造成了中华上古史的缺失,又把这些人祖文化的核心定位中原。
《黄土大塬》首先确认了炎黄部落在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活。今日的学者把炎帝时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又根据宝鸡炎帝陵,确认第一代炎帝魁隗是少典妃有蟜氏任姒与神龙氏交合,而生于常羊山。魁隗长大后入赘河西走廊合黎山赤水部落,与年轻女首领听訞联合黄河中上游各大部落,于公元前5008年夺取了宛丘(河南淮阳)的伏羲政权,称炎帝,立都陈仓(陕西宝鸡),崇拜“羊”图腾,以“姜”为国姓。
听訞的儿子炎居继炎帝后,迁都河西的古浪。炎居妹妹的女儿节并生于华亭策底镇,她继任第三代炎帝后迁都于固原将台堡。第四任炎帝是节并的外甥戏器,他把帝位传给儿子祝融。第五代炎帝祝融迁都于环江红帝城(今环县洪德镇),试图向中原扩展,但此时魁隗氏族内部出现了纷争。魁隗氏的近支——共工出生于蒲水(今庆阳市箫金镇),于公元前4780年率众夺去了祝融爱妃骊山氏所生儿子长琴的继承权,共工在环江出任第六位炎帝,但退居渭水的祝融部落与共工氏对抗,同族之间经常发生帝位争夺战。
这时,魁隗封往中原的另一支少典子孙,与烈山氏首领女登生下柱农。柱农看到魁隗氏内讧,便联合中原部族西征,被迫共工在炎帝位16年而禅位。炎帝政权从此由西部东迁中原,先后在河南与山西等地。炎帝政权前后历14代520年,又因炎帝西东政权都很重视农业生产,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
共工失去帝位后仍然为魁隗氏大首领,他的儿孙们在黄土大塬“是复土穰”,教民稼穑,与黄帝轩辕氏在古北地各自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篇章。
共工有二子,长子术器生于洛朗周地,共工命他在葫芦塬(今庆城赤城)一带改良土壤,耕作农田;次子句龙生于地母河(今宁县寨子河),长大后担任中原炎帝政权的农官,官号为后土,他主要活动于宁县东部、正宁与淳化、旬邑、黄陵一带。因其功绩卓著,后被炎帝姜来追封为“社神”。
后土的儿子叫姜信,生于宁县宇村塬末梢的地儿庄,他乃魁隗氏第九位大首领,并接替炎帝政权的农官。姜信的曾孙夸父就是神话中追日的大力神,他迁部落于泾水,尊其曾祖姜信为始迁祖,故此地名叫“崇信”。
公元前4516年,夸父率部族与共工氏支持中原炎帝政权并联合蚩尤与黄帝族争夺天下,夸父战败,被黄帝部将应龙射伤,命丧潼关桃林寨。
宇村庙古称“先圣庙”,供奉的是伏羲、真武祖师与雷公祖师。相传共工失去炎帝政权后,在此植柏建庙,祭祀他的先祖上典与少典,后人称伏羲为大圣,真武祖师上典为二圣,雷公祖师少典为三圣。这里的三位先圣没有被神话,而是原原本本的华夏始祖。二圣与三圣即是伏羲政权东迁后,留在庆阳的伏羲氏留守部落首领。在当地有神农祠、神农洞,形成了庆阳东部地区代代传承的社神文化与夸父民俗文化。
轩辕氏中原称黄帝后,累封后土为“社神”。因皇天和后土成为对偶关系,所以后土在中原神话中被演绎为地母神。因此,后土出生地也被演绎为地母河,因后土儿子姜信出生于地母河的塬头,所以那里叫“地儿庄”。西峰老城庙的地母神像就是演绎了后土形象,而箫金老洞的后土祠却保留了后土塑像的原型。庆阳先民为了纪念后土与夸父,而举行全民性的祭祀活动。
陇东“社火”的起源,就是融合了纪念社神后土与夸父桃符驱邪的祭祀活动。社火的“社”字就源于对后土的祭祀,左边是表示祭台的“礻”,右边是后土的“土”,由此可见社火民俗的久远。神农氏是崇拜“火”的部落,“火”即炎帝的象征。祭祀社神,以火驱邪,故为“社火”。社火活动用的兵器,就是象征夸父的桃木做成。庆阳市原政协主席张文先在《庆阳香包》序中称炎帝族、夸父族为庆阳上古先民。庆阳在饮食文化与丧葬习俗及剪纸艺术中保留了浓厚的夸父文化。
庆阳民谣:“庄稼汉有三乐,过年唱戏耍社火”。当你每遇春节之际,走进庆阳大地,村村寨寨,城镇街头,锣鼓喧天,龙腾狮舞,歌如潮,人如海,处处是一片欢乐祥和的社火表演,不由叫你感到人间新春的活力。据印象庆阳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近日,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强调,要坚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