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记者 敏静
“叮叮当当……”伴随着一阵清脆而有节奏的敲击声,一个个漂亮的作品赫然出现在了杯子的底部。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些专心刻瓷的年轻人全都是菏泽的聋哑艺人,他们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却通过一个个刻瓷作品诠释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8月19日,在菏泽东海国际会所,牡丹晚报记者走近了这些身残志坚的聋哑艺人。
聋哑人用心雕刻能够永久保存的艺术作品
8月19日,牡丹晚报记者走进菏泽东海国际会所,长桌前一些聚精会神创作刻瓷作品的年轻人首先映入了记者的眼帘。他们左手紧握刻刀,右手用小锤敲敲打打,动作很轻,敲击声却十分有规律。随着刻刀在玻璃杯的底部推移,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在他们的刻刀下,字体慢慢出现在玻璃杯上,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牡丹晚报记者采访得知,这些聋哑艺人均为菏泽特教中心的老师和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绘画。
据介绍,今年35岁的菏泽特教中心美术老师侯兆峰也是一名聋哑艺人,2014年,他到济南学习刻瓷技术,然后将这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聋哑学生。由于沟通不便,侯兆峰只能通过手机打字的方式与牡丹晚报记者进行交流。据他介绍,刻瓷作品分为好多种,目前,他们可以在玻璃杯上雕刻字体,也可以在瓷盘上雕刻艺术作品。
牡丹晚报记者采访得知,聋哑艺人采用特制的刀具,以瓷为纸,以刀代笔,通过刻、凿、划等纯手工技法,在极其薄脆的瓷器或玻璃上创作艺术作品,永不褪色,可长期保存。但是,由于瓷器有易碎易崩的特质,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创作起来十分不易。
爱心人士呼吁:大家共同为聋哑艺人提供帮助
侯兆峰告诉牡丹晚报记者,他的学生们都十分珍惜自己学到的这门手艺,但由于交流不便,他们的作品并没有成功出售,直到上个月,他们才在爱心人士赵东的帮助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侯兆峰口中的爱心人士就是菏泽东海国际会所创始人赵东。据赵东介绍,今年世界助残日,他到菏泽特教中心慰问,发现了这些很有艺术天分的学生,他们一心一意刻瓷的行为感动了他,于是,他发起了一场募捐,筹得善款2000余元,还将他们请入自己的会所,为他们提供创业基地,并通过易融易货从山西进了一批杯子,为他们刻瓷所用,后来,这些瓷雕作品得到了众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认可,他们愿意批量收购这些刻瓷作品,作为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
据赵东介绍,20天来,这些聋哑艺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已收入10000多元。
赵东说,这些聋哑艺人虽然与人沟通不便,但却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技艺,希望社会上更多有爱心的市民能够共同帮助他们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