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郜玉华
李得安 高婷婷)牡丹区吴店镇赵子艾村赵某的奶奶三周年祭祀,他们原计划待客60桌,还定制了一班响器和6200元的纸活。该村包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闻讯后,及时上门向他们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引导他们丧事简办,倡树新风。最终,赵某一家积极响应,把响器班和纸活退掉,并将酒席压减至10桌,从而节俭费用3万元左右。
牡丹区以移风易俗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职能,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通过广泛宣传、建章立制、部门联动等多措并举,扎实推动了“移风易俗除陋习,崇尚节俭树新风”活动的深入开展。
皇镇乡李姓完行政村村民李永连,经营着一个百货门市,在村里的经济条件算得上富裕了。“杜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是件好事,现在个别村庄孩子订婚就得花十几万,结婚摆酒席得花好几万,盖个房还得花几十万,我们老百姓确实负担不起。”李永连说,“我支持儿孙结婚一切从简。节省了资金,用来发展经济多好啊……”该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引导群众建立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牡丹区进一步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各村在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尊重社情民意、遵守婚姻和殡葬等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理事会活动章程,并写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到今年年底,全区各村居将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
王浩屯镇万家村一老党员去世后,该镇红白理事会小组组长带领红白理事会小组成员、村两委班子为其送去物品表示慰问;该村红白理事会主要成员也在第一时间赶到,按照“村规民约”帮他们简单操办了丧事。
该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领导小组,通过倡议书、村广播、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移风易俗的好处,不断提高群众对红白事简办的认识和自觉性。各行政村和自然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分会,详细制定了婚丧事简办原则和标准,将其纳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倡树新风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
牡丹区李村镇通过 “四个一”工作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取得显著成效。发放一封文明倡议书,向群众讲清在红白事操作中应遵守的制度及执行的具体标准,树立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文明办宴席的理念。建立一支文明服务队,逐村逐户与群众面对面座谈交流,帮群众算清经济账,算透明白账,引导群众红白事办理要量力而行。成立一个文明理事会,做好村内红白事登记备案和监督工作,规范执行好村里婚丧嫁娶的各项规定。制作一个文明宣传公示栏,72个自然村均制定了移风易俗宣传公示栏,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引领文明新风尚。
同时,牡丹区进一步倡导殡葬改革。各村、社区要积极发展城乡公益性墓地、公祭祠堂等骨灰存放设施,将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对毁林造坟、毁田造坟及违规建造豪华墓地的,坚决依法处理。积极倡导节俭、文明的殡葬习俗,逝者实行火化,严禁棺木土葬,严禁将骨灰装入棺木进行二次安葬,提倡建立公祭祠堂。积极引导群众选择骨灰撒散、水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等生态节地安葬。倡导文明祭奠、低碳祭扫,引导群众通过敬献鲜花、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网络祭祀等低碳环保的现代祭扫方式寄托哀思。
在牡丹区,红白事简办已经成常态。牡丹办事处百花社区在10年前就建立了村级规范化骨灰堂,配有专职管理员,购买了办理丧事所需的长久用品,社区的丧事火化率达到100%。逝者骨灰存放在骨灰堂,杜绝了二次装棺土葬,吊唁仪式采取三鞠躬方式,代替了磕头作揖等陋习,不购买纸扎过街牌坊等,不大摆筵席,仅直系亲属和亲戚简单用餐。